请吃饭:以饭会友 给你一个和我约会的理由

 
请吃饭:以饭会友 给你一个和我约会的理由
2016-09-24 06:06:54 /故事大全

约妹子出去吃饭不知道怎么开口?或者开口后又被各种理由拒绝?那就不如发起一场饭局,坐等妹子们来赴约吧。

认识我的人往往以为我是个容易自来熟的话痨,其实不然,我实际上是个相当不善于跟陌生人交流的人。比如,我从小到大几乎从没跟异性搭讪过(当然更不可能被别人搭讪);微信、陌陌、遇见等各种社交应用刷了一遍遍又一遍(嗯,别人问我为什么安装这么多交友软件时,我说是工作需要),基本很少被搭理过,能聊起来的最终也以被呵呵告终。

这一切终于在「请吃饭」的帮助下得以终结。这是一款定位极为明确的应用:任何人都能发起一个饭局,由发起者请客或是大家 AA。有兴趣的人可以前来报名参加,发起者可以从报名人中选出自己中意的对象。就这样,我报名参加了附近一个妹子发起的饭局(而且是她请客),然后神奇地就被选中了。饭吃得很欢乐,我也终于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同一个完全没有交集的异性约会吃饭。

其实无论我们在陌陌上跟人闲扯多久,不能将对方约出来吃个饭,双方的关系实际上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然而漫长的聊天闲扯似乎不能总是打消聊天对象的不信任,这个过程中还得付出不小的时间成本。其实这就回到了一切陌生人交友软件都必须面临的问题:

如何通过线上的联络发展出实际的线下交流?

其实这个问题在陌陌的转型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解答,商业价值杂志曾在《陌陌群组生猛来袭》一文中写道:

陌陌跳出了“陌生人点对点交友”或者“熟人沟通”的场景局限,基本满足了(大众化)人群、(多)场景、(LBS、个人动态等)功能和管理这四个要素,从而成为了基于多现实场景(位置、工作或者兴趣等)的,由陌生人沉淀为熟人的通道。也许这才真正是社交产品的价值所在。

「请吃饭」的产品负责人也对我表示,「请吃饭」其实可以看作一个精简版的陌陌活动,两者的产品形态也很相似,都以地理位置为基础,能够发起对活动的讨论。不过「请吃饭」的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它只能通过手机号来注册,这就排除掉了那些希望隐瞒个人信息的人; 更多引导用户在各个饭局活动下面进行公开评论,私聊和邀请功能在更深的用户个人页面里; 非常直接地把活动的目的和相关信息(时间、地点、人数)都标明出来,极大缩短了约会的决策过程。

如果我们将线上交友发展到线下交流的过程进行概括的话,那么大致需要通过两个重要节点:

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在对相互的个人信息的熟悉程度之上,我们可以慷慨地把钱借给一个从小到大的玩伴,且随便别人什么时候还都行,却不会很轻易地借钱给刚刚认识的同事。在我看来,陌陌前期遭遇的挫折并不只是被打上了「约炮神器」的标签,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陌陌没有建立好从陌生人走向熟人的管道,用户无法获知正在跟自己聊天的人到底是什么背景。所以此后陌陌相继推出社交账号和通讯录绑定,以及现在基于兴趣和位置的群组和活动,都是为陌生人的交际建立信任关系。

理由: 这里更多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进行解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男性追求女性的时候,女性即使有好感也不会轻易答应邀约?因为她需要借此表明自己的价值,不能让男性产生过于容易得手的感觉。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更是如此,约会的发起者需要提供一个充分的理由,让受邀者感到自己的参与是收受到重视的,至少是平等的。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一些婚恋网站反而成为「约炮」的重灾区。这些网站上的个人信息一般拥有较高的真实性,而打着找对象的旗号无疑给双方的约会找到足够体面的由头。

同样,「请吃饭」也在信任构建和理由赋予上做足了功夫。仅能通过手机号注册的方式告诉用户这是一个身份真实的场所;而至于约会的理由,自然就是「请吃饭」的 slogan:以饭会友。大家聚在一起只是因为都是吃货,而吃完饭后做什么,「请吃饭」也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自从陌陌开启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陌生人社交领域以来,这个市场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和细分,出现了诸如遇见、比邻、某某、微聚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陌生人交友应用。寂寞是城市人群永恒的话题,空虚的心灵无法仅靠线上的聊天来填补,线下的交流和相聚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活动。谁能帮助用户打通从线下到线下的通道,谁就会成为下一个移动社交的明星产品。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