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我们能否依靠“梦想”构筑社交平台

 
十年后:我们能否依靠“梦想”构筑社交平台
2016-09-24 06:22:25 /故事大全

在社交信息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爆炸之后,始终有一种声音,认为现有的社交形式和内容对个人的发展没有过多的好处,速食、碎片化信息、未经证实的信息、负面信息等等因素让用户越来越难从社交网路上获得有益的信息。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梦想这件事时常被反复提出,在个人成长、尤其是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不能抛弃对未来的规划和对梦想的追求。基于这点,一些服务和应用开始从“梦想”“未来”出发,建立新的社交形式,而这样的社交平台能否被大众所接受呢?

十年后是一个网页端的应用,它的创始人笪兴在向PingWest介绍的时候表示:“我们想用「十年后」去颠覆现有社交网络的浅薄、琐碎以及无价值体系,去改变年轻人,去让他们去思索。而且这是我们原创的全新社交模式。”

梦想,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并非每个人都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可能有很多人可以把当前处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却没有对1年、5年、10年后有一个规划。其实所谓梦想,并不是一个大而空的遥不可及的事情,想要创业,想要写书。对于这些事情,在你确立之后,是有很多的事情可以为之努力的。十年后想让这部分人通过网站记录这些事情,同时分享给别人,这样不但可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规划,更重的是,让很多并不知道如何“实现一个梦想”的人有更多的参考。

在我的实际使用中,十年后有许多让人感到十分有趣的特点:首先,十年后不提供用户使用图片自定义头像的功能,用户个性化的头像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比如“自由”,“成长”等等,任由用户自己输入。设计的想法很好,但是由于不可选择字体和排列形式等,在用户数量扩大后很有可能造成头像过于重复。然后,对于整个网站可能会有一点手足无措,因为他与别的分享类社交网站有着很大的区别。

第一,你看不到很有实际感的用户,每个用户的头像都是一到四个字,这样可以让浏览的用户更加专注与其他用户分享内容的价值,在这个模块里,每个人看到的都是随机的新鲜事,而不是定制推荐,可以避免让人们被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困住而愈加狭隘。比如某一位用户的梦想信息是一年看50本书,我对这个梦想很有兴趣,就可以点进去看到他是怎么一步步完成的。再比如有一个梦想是拍出一张让自己满意的照片,可以想象未来这个用户或许会排出千万张照片,对于有着同样梦想的人来说这应该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总之,让有价值的内容占据Timeline是十年后最重要的一点。而无论是你关注一个用户,还是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都不会是因为用户这个人,更多的是因为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本身。

第二,在整个主页面最显眼的地方就是处在正上方的时间轴,用户自己所设定的每项目标和梦想都会体现在这条时间轴上。我个人很喜欢这样的UI设计,当每一项内容都反映在整个页面最显眼的地方的时候,你就很难去堆积一些无意义的东西,更多的会思考每一项目标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笪兴在介绍的时候说,这样的设计还是希望无论是用户呈献给自己的还是呈现给别人的内容都是高质量的,虽然短期内用户可能会更活跃,但是长期来看可能是扼杀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不可能一开始把所有性格的人都吸引进来,这样网站氛围或特征就会被稀释,然后变得和豆瓣或百度贴吧没有什么区别。

而在使用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虽然我努力去添加实现梦想道路上的每一步骤,但是十年后仍然无法抓住我的眼球和时间。就像开始说的那样,梦想是一件沉重的事情,需要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所以在更多的休息时间和碎片时间里,我还是回到了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instagram这样的平台上。在和笪兴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十年后现在处于冷启动的状态,筛选用户是他们做的第一步事情,主动创造有价值内容的核心用户是他们最需要的,其次会被这些用户影响的、企图去实现自己梦想而不得方法的用户是他们的目标用户群,对于完全不是这圈子里的类型的用户,对十年后来说暂时还不需要考虑,毕竟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一个漫长的道路。

最后不得不说,十年后最吸引我的,还是基于完全陌生人这个基础上的社交形式。无论是新浪微博这种形式的社交,还是微信朋友圈这样的基于熟人的社交形势,很多用户都会或多或少的分享那些“想要分享给别人看”的内容,一定程度上隐藏了自己更多真实的想法。比如我在朋友之中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当我企图在任何一个圈子里发布一些激励自己的、比较正式的东西就会显得有那么一点点不和谐。而在十年后可以完全不用担心这一问题,没有人关心你是谁,只需要关系每一项梦想实现的怎么样了。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