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FT的一则报道让可能纳斯达克心都碎了。
作为今年或许最大规模的IPO的主角,阿里巴巴集团计划在第四季度早期整体上市,关键在于,阿里集团宁愿接受600-700亿美元的估值,选择香港作为唯一上市地点,也要抛弃曾喊出千亿估值、对科技企业明显更友好的美国资本市场。
当然,尽管还未做出最终决定,但已有来自不同机构的投行人士表示,阿里赴美上市的计划已经被否决,所有相关准备都指向香港。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谈及理由时,阿里的说辞是因为“事关骄傲”,不愿向美国监管机构提交财务文件,而且赴港也是出于“文化”考虑。这种理由对于一家有国际贸易业务、并曾经让美国公司担任第一大股东的公司来说,怎么都显得不合情理,不过考虑到阿里集团一贯的外宣风格——以公司文化来当遮羞布,占据道德制高点——说出这种话,也就在情理中了。
但是,抛去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从另外的角度想想,阿里集团为什么弃美?或许是和三大信任危机相关。
一、马云的信任危机:支付宝转移事件负面影响
当年正是依靠来自雅虎的投资,阿里的核心业务淘宝才得以用免费策略占领中国C2C市场,奠定下日后版图扩张基础,不过,随着阿里欲回购股权未果,双方的关系逐渐紧张,双方矛盾在支付宝事件后终于激化:在未获得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马云将支付宝的所有权已经转让给他控股的一家独立实体公司。
这事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支付宝转移事件”简直成为美资本市场看待中国公司的“教科书级”案例,不仅让当时很多中国海外上市公司股价都受到影响,由此而来的美国投资者的不信任感也达到了顶峰。而雅虎为这种不信任感承担了后果,比如股价暴跌、遭遇股东集体诉讼,但是这些行为,有很大一部分却是针对阿里。有外媒甚至称,中国公司这种“愚蠢而自私”的行为就是“西方公司会输掉的原因。”
事件的始作俑者马云的形象由此也与“缺失契约精神”、“暗箱操作损害股东利益”等指责联系起来,这个事件不仅影响了他“积累多年的个人国际声誉,还包括阿里巴巴潜在的长远发展机遇。”(胡舒立语)。
虽然阿里已经与雅虎就此事达成和解,但是支付宝余波带来的信任危机,很难不会在西方投资者的心里留下阴影。
二、阿里的信任危机:假货、财务数据不清
除去支付宝转移事件,另外一个让美国市场成见颇深的不信任就在于假货与盗版。淘宝曾经在2011年被列入美国的“恶名市场名单”,甚至被美国商会称作“全世界最大的在线假货来源之一”。
虽然在2012年经过游说后,淘宝从美国“恶名市场”榜单中去除,但是当时的细节是,它虽然获得美国影戏工业的支持,但美国软件、服装和鞋类生产商却仍然反对或持怀疑态度。
当然,不可否认,阿里在知识产权控制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C2C市场本身的无序性和长期积累下来的消费习惯,淘宝在这方面仍然积重难返。以第一大品类服装来说,销量巨大,且小商家众多,管控难度很大,所以假货的根除根本不是今年上市前可以实现,箱包鞋类同样如此。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要获得美国商界一致认同太难。
另外一个便是财务问题。阿里集团已经有过多次大的业务调整,从七大事业群调整为25个事业部,又独立出小微金融集团,旗下各项资产由多个实体公司分别持有,而实体公司的所有者又包括马云个人、阿里高管、集团等,股权结构非常复杂。
美国SEC的监管较香港来说更为严格,如果选择美国上市,阿里财务问题恐怕难以或者不愿按照要求厘清,而且还涉及长期的信息披露和财务审计。有业内人士称,以前做保荐和承销业务时,账务与合规上没底气的企业通常选择香港上市。虽然难以简单地把阿里划到这些“没底气”的企业中,但是FT的报道也侧面说明了这一点,称“ 严格的监管和会计标准是(选择港交所的)主要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信任危机:不确定的市场生态和造假历史
虽然Google退出中国已经三年,但是这件事的影响仍然在延续。它把这个市场的不规范和不确定性摆上了明面,也塑造了一个充满诱惑但是不知道何时爆炸的定时炸弹形象。 而东南融通在内的多个赴美上市的企业相继曝出操作违规和财务丑闻,让许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形象大打折,不仅它们遭遇了诉讼乃至退市,投资者的信任感也被极大地削弱,导致赴美上市窗口逐渐关闭。而浑水等机构针对互联网公司的多个做空报道,虽然后来都不了了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中国互联网公司和投资者双方都“心寒”。
当然,上述都是从美国资本市场出发,从香港角度来说,阿里这一决定当然也有利有弊,比如相对于美中资金来往不便、审批复杂,香港就能更好地解决资金流动问题,而且,也确实能吸引国际投资者,但是考虑到阿里巴巴B2B退市让不少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虽然短期来看对集团上市没有影响,但是对长期股价表现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