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新浪纵身一跃

 
微博 新浪纵身一跃
2016-09-24 13:01:53 /故事大全

在一个战略方向上的不断探索和超强执行力,是新浪微博成功的关键。

穿越,回到2009年上半年。

彼时的社交网络已如日中天,Facebook成为牢不可破的新一代互联网王者,在2009年不仅活跃用户数突破3亿,现金流亦转为正数。而微型博客Twitter在2006年推出之后,经过三年的孕育和探索,2009年终于火爆,成为主流。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和微软的统计都表明,“Twitter”成为2009年最热门的英语单词。

而彼时的中国互联网界在美国的感染和带动下,都看好SNS,但在经历了一波追炒之后,都没有真正的成就,开心半废,滔滔未成,人人未成大器。中国版“Twitter”饭否在2009年倒是用户增长很快,但在6月被“中国互联网维护日,网站暂停服务”三天后,7月8号关闭—在政府监管部门的压力下关门。随后同类网站叽歪也遭相同命运。

总之,这就是2009年美国互联网和中国互联网的冰火两重天:美国如火如荼,表明社交网络大势已经明朗,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急于跟进,但由于各种原因,几乎都死在沙滩上。新浪就是逐浪SNS中的一员。

新浪的黎明破晓

在追逐SNS的大潮中,新浪已经等了很久,失败了很多次。

2008年,新浪推出了新浪空间,类似于QQ空间,但没有玩转;2008下半年,新浪花力气开发了大型社交网络架构的“朋友”,但测试的结果是:用户没什么反应。CEO曹国伟果断叫停了“朋友”。

在SNS上久久没有突破,新浪赖以立足的“内容+广告”模式显露疲态。2009年一季度,新浪的净营收为7380万美元,远低于前两个季度的1亿美元。2009年第一季度新浪的流量出现了进入门户时代以后的第一次下滑。在其他领域,新浪作为第二大股东的中国房产信息集团上市对新浪的财务虽有改善,但只是新浪与传统业务的结合和延伸,并没有战略性影响,视频则远远落后于搜狐和几个视频网站。新浪的整体收入已落后于其他门户。(见表1)

2009年上半年,新浪的黑夜很黑,谁也不知道白天会不会到来。

2009年5月,新浪按照惯例在成都召开战略会议,在这个会议上,CEO曹国伟和CFO余正钧提出做微博的想法,讨论焦点则是怎样结合新浪自身的优势去做互动性产品。据媒体报道,当时CEO曹国伟和CFO余正钧提出的思路是怎样把新浪的优势更好地体现出来,他们认为微博虽然不同于SNS,但 Twitter本身具有媒体特性,在这一点上和新浪的基因是一致的。

会后开始了一个多月的调研,调研重点是应用Twitter模式,如何结合中国用户的特性和需求、结合新浪优势来设计产品和用户体验。新浪找到了很细的用户需求切入口:博客时代积累的名人资源最可用—名人,尤其是明星,天然需要和粉丝进行互动,140字方便快捷的信息发布和互动,很好地为名人和粉丝的互动提供了平台。

在产品设计方面,新浪借鉴了Twitter的基本模式,但是在细节上则做了重要的改进,例如评论功能,使每条微博与评论、转发之间都有清晰的关系链可追溯,对互动是很大的促进;对信息丰富度的支持(可以自如显示图片、视频、音频)也比Twitter走得更远。

推广上则从驾轻就熟的拉名人开始。

事实证明这一招很管用。著名互联网评论家谢文说:“新浪微博比Twitter少走了弯路,从一开始就找到了媒体属性,产品上的改良也有不少。”从推出伊始到现在,新浪微博一路高歌猛进,用户数加速度增长,资本市场极大地提高了其“市梦率”(见图1),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黑夜过去了,微博为新浪带来了一个靓丽的黎明。

战略是掠夺性捕食的一跃

战略原点 对于新浪的成功,很多业内人士或评论家都会说:“新浪运气真的太好了。”新浪运气的确不错,有多少企业死在互联网低潮期、一次失误中或者黎明前夜啊。

然而,即使有命运之神的眷顾,成功也一定有其理由。

加州大学教授、战略学大师理查德·鲁梅特在谈他的战略观时,讲过他与乔布斯的一段对话:

“1998年,在史蒂夫·乔布斯回来领导苹果公司转型之后,我有机会与他谈过一次话。谈完公事后,我忍不住问了他一个问题,我说:“史蒂夫,苹果公司的这次转型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我们了解的有关个人电脑的所有情况都表明,苹果公司始终只能占有很小的利基市场位置;网络的外部效应过于强大,以至于无法动摇事实上的‘微软英特尔(Wintel) ’标准。那么你现在努力做些什么?你的长期战略是什么?”

对我就市场的评价,他既不表赞同,也不置反对,只是笑了笑说:‘我在等待下一个重大机会’。

乔布斯并没有说‘我们正在削减成本,我们正在组建联盟’。他在等待,伺机做那掠夺性捕食的一跃,对他来说,那就是Pixar,然后是更大手笔的iPod。这种跳越机会之窗的夺食之姿和对大赢的始终专注(而非集中精力于日常维持现状)才是真正企业家战略的独到之处。”

鲁梅特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战略:战略不是五年持续计划,它甚至不是一个可以预先描画出来的蓝图—战略的要点是“把握对于等待者而言的机遇”。用鲁梅特的话说,在于“那掠夺性捕食的一跃”。

新浪CEO曹国伟是一个善于在混杂的变化中把握方向、擅长蛰伏的人。对曹国伟来说,等待“掠夺性捕食的一跃”的机会已经很久了。早在 2006年正式担纲CEO职位时,曹国伟就对媒体表述过自己的战略思维:新浪做的是相对成熟的业务,比较系统和理性化的管理方式至少对现行业务的延续更为合适;对于新业务开拓,新浪会在看得比较清楚的时候做大的投资,尝试性的做法会少一些。曹国伟始终相信:“未来一定会有国内互联网产业的大整合出现,但这样的机遇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在曹国伟上任后的头几年,作为纯粹的职业经理人,新浪与其他企业进行的战略合作或财富投资、新业务投资确实没有数得上的大手笔,这其中有新浪内部治理的原因(详见后文《新浪新治》),也有新业务不能嫁接新浪原有优势等很多原因。

一个方向 不过,曹国伟和新浪对于互动社区一直有所期望,不断尝试。互动社区的商业模式从BBS开始不断演进,到2003年Facebook在哈佛校园创立,进化为社交网络。Facebook一路迅猛增长,国内互联网行业也再次感受到互动社区是下一个“ Big Wave”。新浪亦如是。2006年曹国伟担任CEO之后就成立了互动社区事业部。2007年,互动社区推空间,2008年做“朋友”,不断试错。试到微博,终于试对了。试对后,新浪把微博升级为战略性产品,承担了新浪战略升级的重任。

这一次,一向被解读为“谨慎、保守”的曹国伟,展示了他“跳跃的夺食之姿”。老对手马化腾说,当初认为微博是绝无可能的市场,现在发展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新浪微博的发展给了腾讯团队震撼。

两个基因 著名互联网观察家胡延平认为:“新浪尽管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门户,但其实它是有两个DNA,一个是媒体,另一个是博客。在做微博以前,新浪新闻和新浪博客都是最好的,这两个强项既是它的资源,也是它的优势和基础,成就了1998年到2008年的新浪。2008年的时候,博客占新浪全站流量的比例超过了40%。”

Twitter在2006年推出之后其实走了一段弯路,作为朋友之间的动态信息发布,并没有取得爆炸性的影响,直到加强了媒体属性,例如名人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全球重大事件的社会化聚合,Twitter才真正爆发出能量。2009年,美国客机在哈德逊河上方爆炸坠毁,Twitter进行滚动播出,无数用户参与其中,证实亲友平安、发布信息、进行交流;2009年伊朗动荡时,Twitter不得不冒着宕机的风险推迟网站升级,因为很多用户说:由于伊朗局势动荡,Twitter不能休息。

这就是微博的媒体属性,与新浪的媒体基因非常一致。而新浪的博客大军中丰富的名人博客、媒体资源也是微博天然的用户储备。这一次,新浪微博终于与自身核心竞争力和互联网趋势发生了聚合反应。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