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IT消息】北京时间10月9日消息,克里斯托弗 博纳诺斯(Christopher Bonanos)为《纽约时报》撰文,介绍了被乔布斯视为偶像的宝丽来公司创始人埃德温 H 兰德,指出乔布斯的产品理念与奋斗轨迹与兰德颇为相似。原文如下:
本周各界人士悼念史蒂夫 乔布斯时,往往将这位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与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兼企业家——托马斯 爱迪生、亨利 福特、亚历山大 格拉汉姆 贝尔等人相提并论。然而,没有一篇讣告提到那个被乔布斯视为英雄的人——宝丽来公司创始人、快速成像摄影法发明者埃德温 H 兰德,乔布斯的职业生涯深受兰德启发。
60~70年代的“乔布斯”
兰德在他所处的时代,知名度堪比现在的乔布斯,曾在1972年登上《时代》与《生活》杂志的封面——他或许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化学家。(快速成像摄影法在当年是前所未有的新奇事物,而兰德一手创建了整套方法,他有一次曾开玩笑称,自己在短短几小时内就完成了整体构思,但后来却花了将近30年时间才搞定最后几处细节。)此外,大家对兰德了解愈多,就会发现愈多乔布斯与前者的相似之处。
两人都凭借发明起家建立了价值亿万美元的公司,并且积累了众多专利成果。(这也保持了他们的竞争优势和利润边际。)两人都自学成才,都在上大学时选择退学(兰德从哈佛退学,乔布斯从里德学院退学),都以超凡绝伦的审美品位弥补了所受教育的不足。在宝丽来,兰德曾雇佣在史密斯学院艺术史专业的尖子生,送他们去修读一些科学课程,以此培养文理兼修的化学家——当兰德的话题从(物理学的)麦克斯韦方程转到雷诺阿(著名画家)的油画笔法时,他们的思路也得跟上。
兰德最崇尚科学演示的力量。从60年代起,他把宝丽来的股东会议变成了充满戏剧感的未来产品展示会——舞台布置完美无缺,有时还有现场音乐,而手捧新产品的兰德站在台上,背后是幻灯片投影——兰德不像在推介产品,而是将台下观众带入自己的世界。观众听上半天之后,可能就舍不得走了。
30年之后,乔布斯的做法和兰德如出一辙,除了衣着不同——乔布斯总是穿着标志性的黑色高领衫和蓝色牛仔裤。他从不掩饰对兰德的仰慕之情。1985 年,他曾对采访他的人说道:“他(指兰德)是国宝级人物。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人都不被人们奉为偶像。他做的事情是最不可思议的——宇航员和球星都比不上他!”
“只有差劲的产品才需要市场调研。”
两人曾有过至少两次会面。其中有一次,乔布斯怀着朝圣般的崇敬之情去参观兰德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实验室,约翰 斯卡利当时也在场——这位后来赶走乔布斯的苹果前CEO在自传中写道,兰德和乔布斯讲述了相同的经历:“兰德博士说:‘我知道拍立得相机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还没把它造出来的时候,它就好像在我面前一样真切。’而史蒂夫说:‘没错,我也是这样设计出麦金塔电脑的。’他说,如果我问只用过计算器的人麦金塔电脑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肯定说不出来。我不可能去研究消费者对它的看法,所以我只能把它造出来,然后展示给人们看,问他们‘你们现在有何想法?’”
乔布斯所描述的世界观与兰德不谋而合,在后者看来:“只有差劲的产品才需要市场调研。”他的创新理念是:“所有重大发明都一定是惊世骇俗、超乎人们想象的,一定是全世界都始料未及的。如果全世界都料到它会问世,那它也就算不上什么发明了。”30年后,当记者问乔布斯苹果推出iPad之前做了多少市场调研时,他回答道:“没做。消费者没义务去了解自己想要什么。”
完美主义的审美家
兰德和乔布斯一样,也是崇尚完美主义的审美家,对产品设计迷恋至极。进行产品研发时,他为了追求尽善尽美而不计成本,以至于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有时劝人们别买宝丽来的股票,因为他们认为宝丽来公司对盈亏底线不够重视。(一位股东曾向兰德提起此事,兰德答道:“天上才有盈亏底线那东西。”)
在20世纪70年代,兰德的至高成就——SX-70折叠式相机是当时令人艳羡的奢侈品,就像30年后面世的iPod音乐播放器一样。用户一只手动一动,就能让它折成扁平光滑、可装入口袋的方块,铬黄色皮质外壳做工美观而精良。有消息称,这款相机和配套胶片的研发耗资20亿美元——而且这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元。对于这种近乎疯狂的“烧钱”行为,乔布斯却深表理解:“他不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发明家之一,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艺术、科学与商业三者的交叉点,并且建立了一家能体现这一交叉点的公司。”
黯然离开宝丽来
兰德也像1985年的乔布斯一样,被赶出了自己一手建立的公司。70年代中期,兰德上马了一个注定失败的项目——“Polavision”,也就是即时8毫米家庭影院系统。这项技术固然很棒,但又过了十几年才走出实验室投入市场,此时它已经不敌索尼推出的视频摄相机了,投资就这样打了水漂。
由于此次失败,兰德的同事开始质疑他的正确性。长久以来,董事会也一直暗示他拟定一个继任计划。于是兰德在70岁时被连哄带骗地卸任了主席职务。从那时起,他失去了研发经费的批准权,并为缺乏自主权而恼火不已。确切地说,宝丽来不能解雇他——他和公司在经济上与精神上都是难以分割的。但是正如他的一位同事所说,“他喜欢做赢家,而当他最终不能一直赢下去的时候,他就会觉得很难受。”郁郁不得志地过了几年后,他在1982年离开了宝丽来并很快卖掉了全部股票。他甚至缺席了5年后的公司50周年庆典活动。
苹果需谨记教训
创始人离开公司后,宝丽来和苹果都开始走下坡路,他们渐渐失去了创新活力并被其他科技公司超越。面对微软和廉价PC,苹果大大失去了最初的优势;而宝丽来的1小时相片实验室和数码影像业务接连受到侵蚀,而管理层的一些决策最终只是帮了倒忙。1996年苹果请回乔布斯后终于扭转乾坤。(与此同时宝丽来陷入了真正的困境,而且再也回不到从前——兰德在1991年就逝世了,终年81岁。)
而今宝丽来依然存在,但却失去了兰德时代的创新魅力。自2001年以来,宝丽来已两次宣告破产、三次被出售,其前CEO之一因欺诈罪而被判50年有期徒刑。公司的新主人似乎有望重振旗鼓,但没几个人指望宝丽来还能像当年那样富于非凡的科学灵感、创新与利润齐飞。昔日的宝丽来就像今日的苹果,而苹果新掌门蒂姆 库克也应谨记宝丽来的教训。(悠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