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俏明
我是在平康里见到的她,那一年她十三岁。
五岁诵百诗,七岁初习赋,十一岁时,她的诗作已经飘荡在长安城阴仄仄的上空,她是我们那个时代最最拔尖的女诗童。
我唤她蕙兰,质蕙心兰。
暮春的长安城,曲江河畔,柳絮飞扬。素衣净脸,我莫名地感到内心空荡。我,唐朝堂堂的大诗人,居然在屈尊去寻访一名小诗童之前,莫名其妙地没钻温柔乡。三天!简直不可思议!
拐进东南角,脂粉香扑面而来,此时此刻,我的感觉是一个字:俗。纳闷间,一阵咿咿呀呀的诵诗声从一所破旧的小院中朗朗传出。我循声走去,小院的柴门不推自开,一扇呲牙咧嘴的窗棂欲坠未坠。窗前,一个小女孩儿摇头晃脑地诵读诗文,但见她纤眉明眸,肌如凝雪,如出水菡萏。她沉浸在诗赋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我的到来。整理好衣冠,我叩门而进,躬身作揖,小女孩儿并没有惊讶于我的唐突。我说明来意,而后笑问道:“丫头可会作诗?”我捻去须发上的一丝柳絮,片刻道:“作一首江边柳,如何?”她轻轻点了点头,须臾,提笔蘸墨,在一纸半旧的信笺上一气呵成: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萧萧风雨,惊梦添愁?小小的年纪已然知晓愁为何物了?我反复吟诵,此诗音韵品相意境,皆属上品!如此难得的上乘之作竟然出自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儿之手,坦白说,我当时完全被惊艳到了。看着眼前的蕙兰,只一瞬间,我突发奇想:让我的时光倒流,变成与蕙兰年纪相仿的那个温岐吧!
此后,蕙兰成为我唯一的女学生。她家道中落,年幼丧父,母亲以给青楼娼家做些针线和浆洗的活儿来勉强维持生活,天可怜见的,自然而然,接济她们成了我在长安城的一件日常。
我是那个时代的快枪手,长安城一直流传着我驰骋科举场单笔救数人的传奇,而我也活成许多人口中的传说:生性不羁,放浪形骸。一个小小的蕙兰,怎么能缚得了崇尚自由的我呢?
不久,我便離开长安城,前往襄阳任刺史徐简的幕僚。秋凉叶落时节,我收到她的诗作《遥寄飞卿》。
我未敢回赋。
秋去冬来,梧桐叶落,冬夜萧索,她又寄了一首《冬夜寄温飞卿》: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疏散未闲终随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她的幽怨如泣如诉,她对我的爱意缠绵动人,我是泛爱之人岂有不晓之理?倘若当时我忍耐不住动笔回赋,蕙兰也许就是永远的蕙兰了。
那时的我已年近不惑,可我依然存惑。
我承认,我丑我自卑,我的颜值,在偌大的唐朝,如果我不作诗的话,诨号就是温八戒而非温八叉了。
时光流逝,她出落得越发标致。我认为,离她越远越好。千百年后不是有一句名言说:有一种爱叫放手吗?我想我当时应该就是这种心态了。爱她,远离她,给她最大的自由。更何况,她现在是长安城红得发紫的女诗人鱼幼薇了。天性率真如她,保持距离便是对她最好的庇护吧!
新皇初立,我重返长安城,彼时的蕙兰已是及笄少女。我们相邀到风光秀丽的崇贞观中把臂同游,正巧碰到一群新科进士意气风发,争相在观壁上题诗留名。蕙兰思潮起伏,便满怀感慨地题下一首七绝: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之后的事情已非我所能左右了。
她终究成了别人的薇儿,也许是鱼儿。
选自《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