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辣椒记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心灵鸡汤 >
 
樟树辣椒记
2017-05-24 10:13:53 /故事大全

故事大全随笔频道收集了大量的经典随笔美文,情感随笔,读书随笔等随笔栏目文章都很不错。。快来品读樟树辣椒记

樟树辣椒记

湘江北流的南洞庭湖边,有一个名叫樟树港的千年古镇。每年四月,这里仅有方圆不到五公里的地方,收获一种看似十分普通,实则特殊的辣椒。物因地域而名,此地生产的名椒,久而久之便被人们称之为樟树港辣椒。

先不说它是如何的美味,如何地影响人的性格与味觉,让嗜辣成性的湖南人认可,让一经食用便念念不忘的外地人认可……单说它的价格,便让人狂张大嘴,顿觉无限的惊悚与诧异——两百或三百元一斤是它的常价,2016年的一天,在网上居然拍到了520元一斤的天价。价格与品质相关,价格更是体现价值。

由此,我便开始了与一枚辣椒的相遇相识相知,也开启了一段说走就走,说留就留,关乎辣椒与土地、辣椒与气候,辣椒与性格、辣椒与人生,以及辣椒与政治、辣椒与经济、辣椒与历史、辣椒与文化的超级旅行。

辣椒,又名番椒、胡椒、海椒。产地原在美洲热带地区,始为印第安人种植。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者掠其种子,途经海上丝绸之路,将其扩散到了亚洲。直到明末清初方从海路传入江浙,至清朝中叶才慢慢进入我国的内陆地区。

《湖南省地方品种志》《湘阴县志》等史书记载,辣椒是清道光年间才传入湖南的。许多专家在研究辣椒的发展历史时,洞悉了一个规律:辣椒在越穷的地方越容易扎根。比如当时的湖南,还有四川、重庆、贵州、江西等地,莫不如此。由此,坊间有传:四川人是不怕辣,贵州人是怕不辣,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辣了还想辣。究其原因在于,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大都能创造性地以辣代粮,以辣代盐,以辣代药,以辣调味,以辣取暖,还能以辣麻醉与麻痹自我,又能以辣椒之火点燃希望之光……

现今的辣椒,光在湖南一省的种植面积便超过200万亩,品种达600多种,均居全国之冠。湖南人喜欢辣椒,是一种相见恨晚,气味相投,不离不弃,性格相合的喜欢与热爱,也是一种溶入性格,溶入血液的相交相融相守。对此,与其说是辣椒选择了湖南人,倒不如说是湖南人选择了辣椒。

就这样,一枚辣椒种子历经漂洋过海及爬山涉岭般的旅行,抑或寄生于征服者骑兵的铁蹄之隙,落户到了位于南洞庭湖边的樟树港古镇,开始了其华丽的蜕变与重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同样也养一方植物。樟树港辣椒之所以美味与名贵,重要之处在乎其有着一个十分独特的地理生长环境。

纵观湖南省的地形,是三山夹一湖,幕阜山与罗霄山脉绵亘于东,五岭山脉屏障于南,武陵山和雪峰山脉则逶迤于西,北面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整个地形呈马蹄状,像一只当地老百姓常用的畚箕,更像一把经时光烛照,有些古色古香的太师椅。

具体到樟树港镇的地形,几乎是大湖南地形的翻版,只是朝向有所不同。大省的地形是东西南三面高,北面低;小镇的地形则是东南北三面高,西面低。位于湖南省湘阴县东南部的樟树港古镇,处于南洞庭湖平原与鹅形山脉交接的过渡地带,东靠鹅形山脉,西临湘江,南有铁炉湖,北有文泾港,中有阳雀湖。其地形特征是一江一港两湖一山相夹,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盆地。俯看千年古镇,有人说她像一个被母亲环抱的孩子,还有人说她更像一枚镶嵌在湘江尾闾处的金色辣椒。

据勘测,樟树港镇所在地土壤,成土母质主要为第四纪红土红壤,植物生长所需的锌、硒、铁、钙、锰、硼、镁、钼、硫等微量元素丰富。加之,湘江与南洞庭湖长年的浪涌波推,淤积化酵,土地更加肥沃深厚。十分幸运的是,该地域未经任何工业污染,地表与地下水既丰沛又清纯,堪称植物生长的富壤与宝地。

还有,颇富神奇的是属地独有的气候条件。樟树港镇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温湿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平均气温为17.1度。比对周边及同一县域的其它地方,冬天要高1.2度,夏天低1.3度,冬暖夏凉特征十分明显。老百姓形容,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栽什么长什么,播什么成什么,真正的撒种能收金,插棍也成林。

一枚辣椒在刚进入中国,被打上泊来品烙印时,其特征是树高叶阔,果实体长弯曲,辣味火爆。自从在樟树港古镇落地扎根后,经这里特有的风雨雷电,水土阳光,气流气候等特有境遇的影响与浸润,不但其树身、叶面、果长均是成半地缩小,且味道更是由先前的辣、麻、涩、酸,慢慢蜕变成了现时的辣、软、糯、香。其书面描述如下:樟树港辣椒植株矮小,分枝密集;果皮半光滑,油亮有皱褶。果实前期微辣香甜,既软又糯;中期中辣香脆,醇糯绵长,后期脆亮微甘,椒香浓烈;清炒时皮肉不分离,味道十分鲜美。

走进千年古镇,走近樟树港辣椒,我还十分惊讶地发现,该物成名居然具有较强的哲学意味与贵族气质……比如,从量变到质变,以时间换空间,由气候改变气质等等。普通辣椒的栽培,一般都是当年的三月份播种、六月份采摘,培育期也就三个月左右。而樟树港辣椒,须从头年的10月份开始育种,到来年的四月份头批辣椒上市,培育周期长达200多天,是普通辣椒培育时间的一倍还多。又如,樟树港辣椒要精心选种,要施纯有机肥,要灌施无污染的纯地下水,不能喷施农药,土地须轮换种植,种苗越冬要像服侍老牛过冬一样,铺偎棉絮草被,适时保持温度等等。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好风能生好水,好地必长好苗;泡桐木廉生长时间短,檀树木贵成材时间长。

樟树港辣椒的核心种植区域,均集中在该镇的荻新、文泾、亲爱、友谊等五个村庄,面积约3000亩左右。有道是,一家有女百家求。该椒成为名椒后,慕名移种移栽与借种嫁接者不在少数。先是与上述核心村一埂之隔的邻村村民,将樟树港辣椒种苗移栽过去,一样地浇水施肥,一样地除草驱虫,一样地间苗保墒等等,结果均是南橘北枳。

后来,在樟树港镇蹲点近三年,专题研究辣椒的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的张建仁教授更是别出心裁。第一次,他试验将种苗移植于古镇附近的长沙、益阳、湘潭三个地区,反复比对进行试验性种植,无论是辣椒的外形还是品质,结果皆是相差甚远;第二次,他又专门开车拖走本地的熟土异地移植,同样也是铩羽而归……张教授得出的结论是,樟树港辣椒的成因与当地的环境有关、种子有关、土地有关、水质有关,更与该地区独有的气候有关。

辣椒如此,同样是从海上漂泊而来的洋葱、洋芋、蕃茄、番薯、黄瓜(也称胡瓜)等落户樟树港古镇后,也是风味迥异,均为此地独有的舌尖美味。其中,犹以该地所产的白颜色黄瓜、三月黄土豆(三月份成熟,颗粒小)最为著名。二者与樟树港辣椒一道,成为最为著名的“古镇三宝”。

由此,一枚初看普通的辣椒,在樟树港古镇发芽生根之后,其果实便很快让老百姓认可,让市场认可,还得到了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早在2012年,樟树港辣椒便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4年,荣获湖南省著名商标。

一枚辣椒虽小,却让远方的游子平添许多新的乡愁。

一部中国近代史,从很大程度上讲,湖南人既是重要的参与者,也是重要的缔造者。更有激进者放言: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辣椒史”。其中,一些名人与说法,想必世人早已耳熟能详。比如: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宋教仁,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等;又比如:“能吃辣椒会打仗”、“革命人都爱吃辣椒”……在这些名人与名言仍久传不衰的当下,有个人不能不提,那便是左宗棠。因为左宗棠与辣椒有关,与读书有关,与打天下有关,更与樟树港古镇有关!

184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金龙镇左家垠的左宗棠,十分留恋邻镇樟树港辣椒的美味与该地神奇美妙的风水,他用自己当私塾先生积蓄的900两白银,在樟树港镇巡山柳家冲置地70亩,开始了其长达14年的读书、植柳、栽桑、种辣椒的“湘上农人”的耕读生涯。

左宗棠隐巡山,居柳庄,在其撰写的《朴存阁农书》中对自己如何学种樟树港辣椒,如何探究辣椒与地理,辣椒与性格,辣椒与人生之间的微妙关系等,多有独到与特殊的分析与认识。比如,左宗棠特别喜欢辣香浓烈,处在成熟期的樟树港辣椒。认为辣椒之所以在湖南能扎根与普及,与其独特的“凹”字形地形相关。因地形特别,使得北来气流灌入,形成冷湿天气,人们需要发汗去湿,生津开胃,抵御风寒……刚好前人所著《食物宜民》中介绍辣椒:“治呕道,疗噎嗝,止泻泄。”《药性考》一书里也提及辣椒能:“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祛湿。”

左宗棠还认为,辣椒与人的性格有一条秘密通道,常常潜移默化,相生相连。人生五味杂陈,辣椒也是穷极五味。以至于他自己,长住柳庄,长期与樟树港辣椒打交道,长期食用樟树港的青辣椒、红辣椒、白辣椒,还有剁辣椒、干辣椒、腌辣椒……也是深受辣椒的影响。故此,左公也常称自己为“左骡子”,性格是“左脾气”与“左辣椒”,凡他认准的道理,别人向右,他偏执拗地坚持往左,且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史书中也有记载左公性格的评语,称他:“性端严,少忤之,必遭呵斥”;还有人则谓其:“秉性刚正,不能与世和”……由此,左宗棠因与樟树港辣椒结缘,是辣椒改变了其文人性格,继而由文人而武将,开启了其波澜壮阔,名垂青史的辣椒人生。

那是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后不久,奉旨上调京城,任军机大臣。不久,恰逢光绪帝亲政大典。在群臣朝拜过程中,左公因年近七十,长年征战多处负伤,加之可能是“机关”生活的不适应,抑或对年轻的皇帝未能产生更多信任感……在匍倒一片的朝臣中,独有左公未曾下跪朝拜。结果遭言官奏本,视大不敬,按清律应处斩首之罪。事后,一直垂帘听政,实操权柄的慈禧太后非但未给左公治罪,还传懿旨:三十年不许参左!

“朝拜风波”之后,左公拜折,言称自己有“辣椒之思”,想辞官继续归隐柳庄。慈禧太后闻讯,非但没有同意左公所奏,还新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时值法国人从东南沿海入侵中国,慈禧太后言称左公“尔向来办事认真,外国人惧尔声威……”史书有载,临赴任江南之前,慈禧为安抚左公,特意与之有一段“奏对称旨”。

仁寿殿,慈禧太后端坐珠帘后。她边享受着太监李莲英用超大的留声机轻轻播放着的《华尔兹》舞曲,边用右手抚摸着左手那套在无名指与小手指上,长达五、六寸的黄金护指(又名护甲),边有些漫不经心地询问左公:“卿老家在湖广何处?”

左答:“湘江水远洞庭山,渔舟唱晚不须还。柳庄新柳蒙雨露,阳雀湖边子归啼。”

面对“知己”,左公“士心”初现,除用“新柳蒙雨露”之句感念皇恩之外,也用子归鸟“不如归去”的啼声,不屈不挠地表达了其“归隐田园”的去意与心境。

慈禧接着又问:“卿住柳庄,平日里喜吃何物呀?”

左答:“鱼子桃花饭,韭菜辣椒香。白黄瓜煮笔杆鳝,阳春三月土豆黄。”

韭菜、白黄瓜、三月黄土豆与樟树港辣椒同为古镇舌尖上的美味;而用四两重的阳雀湖野生鲫鱼籽,焗上新碾的稻米饭,再在上面撒上几瓣鲜艳的桃花,估计听者不流口水都难;至于“马蹄团鱼笔杆鳝”,则出自洞庭湖水乡的食谚,言称野生的团鱼与鳝鱼不要吃大的,八两至一斤左右重的马蹄般大小的团鱼,与毛笔笔杆一般粗壮的鳝鱼,味道正好。不经意间,聪明的左公便把湖湘美味推介到了皇宫,也始为天下人所耳闻。

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曾对左公介绍的樟树港辣椒特感兴趣……后因旗人不善辣,加之路途遥远,货运不畅,还有水土不服等原因,传至清廷的名椒,也仅是变成了一盆盆皇宫里的观赏性花卉。

在湘阴县城“左宗棠纪念公园”尘封的史料中,我还有幸看到了好几处记述左公与樟树港辣椒相关的资料。一是西北行辕的中军帐里,每有战斗胜利的消息传来,左公必定是一边烤火,一边手捻一枚枚盐腌的樟树港辣椒下酒……这也成了左公庆祝胜利的招牌性动作。

其次是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所有湘军楚勇的后勤供给食物里,樟树港的剁辣椒与盐腌辣椒,以及经开水滤泡晒干后的白辣椒等均为必备军需。以至于当时在樟树港古镇因往新疆运输与储存辣椒有功,经左公保荐,获得军功的村民不下百人。至今,在古镇村民有些凋敝的坟场仍见许多对先祖冠以:“记名道员”、“记名提督”、“记名参将”等头衔的墓碑。“记名”乃虚职,属“旌表”及“荣誉”性质。

三是左公在指令将柳庄的柳树运至新疆栽种的过程中,还一同命人带去了大量的樟树港辣椒种子。只是“三千杨柳”吹绿了新疆全境,而樟树港辣椒到了茫茫戈壁滩后,其果实则由短变长,由微辣变酷辣,又被打回了胡椒的原型。

一个人的成名与成功,除了自身的学习、刻苦与磨砺之外,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外部条件也非常重要。同理,一枚有着优秀品质的辣椒,在同样优秀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下,还有“名人效应”的推波助澜,自身不想成为名椒都难。

继左宗棠之后,又一位名人来到了樟树港古镇,来到了位于樟树港辣椒核心产区的阳雀湖边的法华古寺。他便是清末著名诗僧,曾出任中华佛教第一任会长的“八指头陀”。

“八指头陀”俗名黄读山,生于1852年,16岁出家后,在佛舍塔前烧残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故自号八指头陀。

诗僧是18岁来到樟树港法华古寺的。他边念经打坐边写诗歌,边把种植樟树港辣椒为主的农业劳动与修禅结合起来,首创“农禅双修”。诗僧前后写诗1900多首,如今的法华古寺仍留有高僧所著的《八指头陀诗集》《白梅集》等颜色泛黄的诗集。著名的“洞庭波送一僧来”的名句,便系八指头陀所创。

据传,后来一位法华寺的小沙弥,也是边敲木鱼边念经,边回味樟树港辣椒的美味,还边童心未泯地将刻在寺院墙壁上的诗僧名句“洞庭波送一僧来”,戏改为“洞庭波送一椒来”。过去运输几乎全靠水路,大部分辣椒从江浙传入内陆,便是沿长江进入洞庭湖,方才落户樟树港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沙弥的改法倒也有几分妥帖。

入住法华寺,取法号敬安的八指头陀,一直认为劳动是修为,辣椒是禅果,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大自然中耕种大地,需感恩天地所赐。后来,诗僧又以法华寺为“根据地”,带着佛经与自创的“法华寺牌”剁辣椒,时而杭州、时而南京、时而武汉、时而北京……去到许多佛教名山名寺参禅传道,将他首创的“农禅双修”经验与樟树港美味辣椒传遍了大半个中国。

现在的三十一代法华寺主持,法号早国。他全力继承八指头陀的“衣钵”,每至辣椒栽培季节,早课之后必亲率众僧进行农禅双修。三年前,早国大师又与多位佛门弟子一道,集体创作了一首名为《辣椒缘》的禅修曲:“一花一叶一如来,心到佛到椒花开。农禅双修方法好,劳动澄净祖师来……”歌词主要在于礼赞祖师八指头陀的功德,歌颂辣椒与佛修有缘,劳动与禅修可以相得益彰等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樟树港辣椒成为一代名椒后,不经意间,又横跨海峡,传至宝岛,香飘美国。1952年,美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雷德福特访台,台湾“海军司令”梁序昭设宴招待,掌厨的是“新湘菜大师”彭长贵。宴会的第一道主菜是辣椒炒鸡丁,因配料特殊,做工精细,味道脆辣醇香。“红鼻子”客人在竖起大拇指称赞的同时,询问翻译:“这是一道什么菜?”彭长贵从厨房出来回答道:“此菜叫左宗棠鸡……因为这是左帅最爱吃的鸡的做法。”后来,彭长贵在与美国客人进一步交流时,曾不失遗憾地说道:“现在鸡和辣椒的原料都是替代品,如果用左宗棠家乡樟树港正宗的土鸡,还有正宗的樟树港辣椒,味道肯定会更好!”

原来彭长贵出生于湖南,祖辈彭玉麟曾是湘军长江水师的创始人,也是湘军领袖曾国藩与左宗棠十分倚重的心腹爱将。彭长贵12岁师从当时的湘菜大佬,有着“天下第一厨”之称的曹荩臣,20岁时被抓壮丁,1949年退去台湾,由国军伙夫渐渐做到了蒋介石与蒋经国的家厨。

1973年彭长贵赴美国发展,他又将“左宗棠鸡”带到了大洋彼岸。此时,彭长贵通过特殊关系,时常能收到一些海运而来的“阳雀湖牌”正宗樟树港剁辣椒。位于曼哈顿中心城区的新湘菜连锁店“彭园餐厅”开业不久,贝聿铭便慕名来餐厅宴请基辛格。他们点的主菜也是“左宗棠鸡”,吃后也是赞不绝口。从此,基辛格嗜辣不疲,常在“彭园”流连忘返。后经美国传媒报道,用“阳雀湖牌”剁辣椒做的“左宗棠鸡”从此红遍美国,至今长盛不衰。

彭长贵在上世纪80年代几经辗转周折,终于回到了湖南。在距离樟树港镇不到30公里的长沙市长城宾馆经营彭园餐厅,硬是让正宗的“左宗棠鸡”回到了故乡。至此,大师整日喜上眉楣,笑声不断,因为他再也不愁餐厅缺少正宗的樟树港土鸡与正宗的樟树港辣椒了。2016年12月,大师走完了他97岁的人生长路。消息传出,不少湘人为之叹息:以后再也难吃到正宗的“左宗棠鸡”了……

彭长贵大师走了,他如同一枚神奇的辣椒,从湖南的圆点出发,到台湾,经美国,在地球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又回归圆点,回归故乡。老人追寻与传承的既是辣椒的味道,家的味道,爱的味道,更是乡愁的味道。

有道是:“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为了追踪一枚辣椒的旅行,我像一名行者,在“名椒传人”曾立宇、周鑫、张怀玉等人的帮助下,曾亲眼目睹了樟树港辣椒核心产区的乡亲们精心种植名椒的全过程。

曾立宇与周鑫同为樟树港镇盛产辣椒的阳雀湖边人。两人除了体形高矮胖瘦不同外,其余则有许多的相同相近之处。同龄,两人都是1978年出生;同学,两人曾同是樟树港中学文科班里的学习尖子;同出金门,两人学校毕业后,曾立宇在长沙创业,周鑫南下深圳打拼,10年后均事业有成,都成“千万富翁”;就连他们后来找的老婆,也同是嗜辣如初的“辣椒妹子”;两人气质相同,胸有家国情怀,具有湖湘子弟特有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理想主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两年前的一个春夜,曾立宇与周鑫在微信里聊着聊着,便都聊到了家乡的辣椒……曾立宇发给周鑫的是唐代诗人钱起的诗句“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周鑫立马回复的却是明朝高明的华章“梦到家山,又被翠竹敲风惊断”。一来二往,樟树港特有的辣椒让两人顿生乡愁,想起了年少时妈妈的味道。于是,两人相约放下手头的工作,一起重返故乡,好好吃一顿家乡的樟树港辣椒,以饱味蕾,慰乡愁。

曾立宇与周鑫后来回忆,自踏上阔别近十年的家乡土地,他们当时的心情与感受,很像两句唐诗的描绘:“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们同感,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家还是原来的家,辣椒也似乎还是原来的辣椒,只是感觉味道与品质有了差异。原来,一部分乡亲栽种辣椒沿袭传统手工种植的少了,用机械化施工的多了;用鸡、鸭、猪、牛粪及草木灰化酵后的有机肥少了,用化肥的多了;用诱蛾灯及“黄板性诱汁”粘辣椒虫的少了,用农药的多了……曾立宇与周鑫站在一片开满白色辣椒花的田埂上,两人只是有些狠狠地对望了一个眼神,便下定了一起回乡,一起亲手重塑与打造正宗樟树港辣椒品牌的决心。

2015年4月,一个注册资金三千万元,由曾立宇任董事长、周鑫为总经理的“湖南省阳雀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便宣告成立。紧接着,他们又成立了“樟树港辣椒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与500多户椒农签订了土地流转及“阳雀湖牌正宗樟树港辣椒”的种植、订购、加工合同,亲率乡亲们用原生态方式种植原汁原味的樟树港辣椒。也开启了一条“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辣椒发展新路。

为了让传统的纯手工种植插上科学的翅膀,公司还专门聘请了湖南农业大学与湖南蔬菜研究所的教授,定期对椒农进行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并明确每月的3号、13号、23号三天为科技培训与辣椒种植技术指导时间,让教授们到椒农的田间地头与大棚农舍,替乡亲们亲自把关把脉、传经送宝。

名椒的种植土地,均是每年七月份开始休养,停下所有的种植开垦,休息60天;之后晒土闷棚进行高温消毒,夏末秋初的艳阳下晒土30天,让其充分与大自然亲密融合。当土地得到充足的休养生息后,接着整理苗床。施用的肥料,也全部来自农家的鸡鸭粪与草木灰等有机肥,经过自然升温化酵后,精工细撒……从辣椒的下种、育苗、移栽、除草等,到最后采摘都由椒农手工完成,推行真正的“纯绿色”与“纯手工”种植。

2016年5月的一天,笔者又有幸参加了樟树港镇举办的一个以辣椒为媒,以辣椒为爱的“辣椒节”。上演的节目既有“辣椒花鼓戏”、“辣椒快板”、“辣椒相声”、“辣椒知识抢答”,还有美味辣椒烹饪展示、辣椒商标授权仪式、辣椒农商现场签约等等……整个樟树港古镇一时成了彩旗的海洋,人的海洋,辣椒的海洋。

其中,有台名为《小宝宝快出来呷辣椒》的“辣椒双簧戏”,我与现场观众的印象尤为深刻。一位辣椒老婆,怀孕待产很长一段时间,小宝宝就是不见出来。家人不是叫医生打催产剂,而是沿袭当地乡亲们一直传承下来的做法,叫丈夫手捏一枚樟树港辣椒,在外面连呼带叫:“小宝宝,我们家乡的辣椒好呷,辣椒好呷呀,快出来呷辣椒,快出来呷辣椒哦……”果然,憨态可掬的“辣椒崽”,不久便呱呱坠地了。

其后,“美味辣椒烹饪展示”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一位辣椒大嫂展示的是传统的樟树港辣椒烹饪方法。第一步,保留辣椒柄,将辣椒清洗干净后沥干;第二步,把带柄辣椒倒入锅中,中火煸炒,炒干表皮水分;第三步,加入些许油盐及少量豆豉与碎蒜籽中火快炒,炒制过程中不断用锅铲拍压辣椒,让其渗透油盐味;第四步,等待火候,适时将炒熟又感觉生脆的辣椒出锅。

另一位新当选的“辣椒仙子”的炒法则不尽相同,只见她在辣椒田埂边架起铁锅,用晒干的辣椒树将铁锅烧红,只放些许盐粒,顺手从辣椒树上扯上一、二十只辣椒丢进锅里,煸炒,待椒蔫后起锅……然后用一些切成小方块或长条的猪膘肉炼油至半熟,放入豆豉及碎蒜籽,再将起锅的辣椒趁火旺倒入铁锅猛炒,炒熟后连铁锅一起直接端上餐桌。

这位辣椒妹妹边炒还边强调,猪肉一定要用本地樟树港不喂饲料的黑猪猪肉,须用“阳雀湖牌”纯自然茶籽油;然后植物食材用动物油炒,动物肉则用植物油烹,响应动植物烹饪过程中的互补生香之理;其次是在田间用辣椒树做柴,爆炒辣椒,既环保又自然相生,与河水煮河鱼,稻草煮稻米的道理同出一辙。

好一个河水煮河鱼,稻草煮稻米,辣椒树炒辣椒果……个中滋味又怎能不会烧煮出自然的味道,和谐的味道,香醇的味道,家的味道,爱的味道,乡愁的味道呢?

辣椒节上,随着椒农们与来自北京、天津、武汉、南昌、广州、深圳等几十家餐饮企业有关名椒供销合同的签订,一枚枚樟树港辣椒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旅行……

樟树辣椒记,对你有帮助吗?快把这篇优秀散文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