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春秋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心灵鸡汤 >
 
本草春秋
2017-05-24 10:08:51 /故事大全

本草春秋-经典散文、优美诗歌、情感日志、中外文学名著在线阅读、文学评论,中国文学爱好者的写作基地。欢迎大家来随便看看!

本草春秋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这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满庭芳·静夜思》。稍微有点药草常识的人,一眼就看出这是一首嵌着中药名的词,细数便知,词中有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磺)、黄柏、桂枝、从容(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宿(缩)砂、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二十五味中草药。作者十分巧妙地运用药名,表达了对久别妻子的相思之情,堪称词中一绝。

中医和中国武术、京剧、书法并称中国四大国粹。中医的核心治疗药物就是中草药。我对中草药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不只是它的一些药名包含着中国人的认知和愿望,更重要的是构成它的那些花花草草、虫虫籽籽能治百病的神奇性,体现了中国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医学智慧。在这些中草药中,其属性、形色以及生长条件决定了药的特性和治疗方向。正所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中医用外在表现来推导内在规律,用药物形色来辨识药性;从药物生长环境的特点,用取类比象的原则,演绎其在人体中可能的作用机理。这些自然辩证的哲学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先民朴素的唯物观和认识论。

细细思量,许多中草药都符合“以形而治,以性而疗”的传统中医思想。譬如,“花叶能升散,子实专下行;根茎能滋阳,枝皮解表热;中空能利水,有刺能排脓。”就是根据药草的形象特征来治疗疾病的。“色红主攻瘀,色白清肺宫;味苦能泻火,味甘可补中。”这是依照药草的颜色和味道来决定药理的。蚂蚁是大家熟知的一种小动物,它在中医中被视为治疗风湿病的良药,就是根据它走窜力、搬运力强以及抱团作战的顽强精神,推导其具有通经络去风湿的作用。这种药在中医上属走窜类药,其特点为善动不居,走而不守,作用广泛,凡人体脏腑、经络、骨髓、皮毛、孔窍等无所不至,其性味多辛温或芳香。再譬如《本草经读》中对浮萍一药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水萍生于水中,其叶入水不濡,是其所能敌水也。故凡水湿之病皆能治之,其根不着土而上浮水面,故又能主皮毛之病。”这是古代医学通过药物生长的环境,产生对其药用价值的另一种认识观。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辨识歌诀:“解表草药路边坡,利湿草药湿地多,清补中药深山谷,通络藤本密林窝。”我为何这样喋喋不休地谈论中草药的特性与神奇功用呢,是因为在我的眼中草药如人,其药性即人性,其药理为世理,环境不同,则形色不一;形色不一,则性情有别;性情有别,则处事存异。

小时,我随父亲去了一家中药铺,一件朱红色的老式中草药柜,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那药柜没有抓药的大夫个头高,好多小方抽屉的四方写着药名,中间的拉环吊在一枚古钱上,十分惹眼。我看到医生拉开抽屉,抽屉里的四格药匣分别装着四样不同的药。由此,我想到这个中药柜其实就是一个中草药的大家庭,就像是我们一个村子,住着五六十户人家,每一户就是一个木质抽屉;抑或是一个大单位,每一个药斗就是一个重要部门,起着不同的作用。

后来,我知道中药柜一般其高不过鼻,其宽不超臂,横七竖八地排列着五十六个抽屉,有着“平视观上斗,展手及边沿”的特点。下面我就拉开药斗,取出几味药,说说它们的故事,从中领略本草的生命春秋。

防风与防己

“一阵乳香知母至,半窗故纸防风来。”这是一副中药对联,不闻药味,但见情深意浓。故纸防风,防的自然是秋冬之寒气,一旦浸入人的体内就会出现风寒、风湿病症。何以解之,必用防风之药。防风者,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性缓质润,微温而不燥,味甘而不峻,辛散而窜,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故名防风。

幼时,冬天似乎比现在冷得多。由于衣服单薄,或者无贴身之内衣,伤风感冒乃司空见惯。染之,我们喝一碗白开水,睡在热炕上用棉被捂住全身,出一身通汗,病就走了。如果身上起了风屎,奇痒难挨,那必须得治治。风屎,就是医学上说的寒性荨麻疹,是因人体遇冷皮肤上突然出现一片片的红疙瘩,状如风团,俗称风屎。起了风屎后,母亲就找来防风和艾叶两种药草放在锅里煮,开水里煮几分钟后就倒在一个瓦盆里,用布头蘸着为我擦洗,反反复复擦洗几遍,如此擦洗几天,就慢慢好了。因此,每年夏季我们都会在山坡上寻找防风。防风草叶排连片,状如羽毛,开伞形白色小花,花如满天星,根像苜蓿根深入土中,挖起来很费劲。许是它的根埋得深的缘故,才有了镇痛祛风之功效。

艾在自家后院生长着,大约一米见方,每年端午节母亲就会用镰刀割掉,然后晒干。母亲说,五月五是割艾的日子,只有这一天割下的艾最具药效。我虽不知其因,不过这一天家家割艾,也有在大门上插艾驱邪的风俗历来已久。有道是“以艾为犬,以蒲为剑。”用艾看守家门,足见其威慑之力。如此我便知防风与艾叶可治风屎,是因为它们就像民俗中的秦琼、敬德,是一对把门厉害的门神,一切歪风邪气都会视之远遁。

防风虽弱不禁风,一个大风就能将它们刮到。但风过去了,它们又会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抬起头继续着风雨的日子。也许正是这种顽强意志造就了它的防范功能。

由防风我想到了另一味草药——防己。

明末卢之颐的《本草乘雅》对防己这样记述:“防,防御;己,己土。此得水用,不令土有少犯,然性流离解散,当善驭之,则为通剂之巨擘。防者障也。己者我也。我立则畛畦分矣。故绩平水土为独革,一曰解离,一曰石解,谓根文作车辐解,当以离丽解散为己任,七方之急方,十剂之通剂也。然其气平,故风寒湿热,四气咸宜,若温疟诸痫,乃阴阳舛错,严御其防,阴阳仍两间矣。”卢之颐对防己的论述可谓精辟至极。防己虽属多年生落叶缠绕藤本,但和防风一样药用其根,祛风止痛,所不同的是它以离丽解散为己任,利水消肿。如果说防风是昭示人们防外界风雨之侵蚀,那么防己则是告诫人们保护自我,以防自身水土之流失。

舅舅是一位老中医,改革开放后,行医政策宽松了,不出家门每天求诊问疾的人络绎不绝。表弟想在家门前开一个小药铺,舅舅开了药方病人就可以现场抓药。这样,既方便了求医者,又可以挣点钱补贴家用。舅舅却说:“中药里有一味药叫防己,就是提醒行医者不要心存杂念,以一己私利,而迁过于人。我们开了药铺,势必就要照看着药铺的生意,因药铺的经营而多开两服药,见药铺没这种药而少开几味药,这样下去,久而久之,不但不会积善行德,反倒会砸了自己的牌子。”舅舅的一席话并没有让表弟就此打退堂鼓。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央求亲戚朋友劝说,可舅舅依然固执己见。表弟只好收了此心,但心中始终不悦。

从此,我便知道了防己药名还有这样一说。

当归 · 远志 · 独活

快到年终了,在岷县打工的弟弟当归了。来时给我带了一大包切片当归,药味很重,置于阳台之上,整个客厅都药香浓郁。

我知道岷县被誉为当归之乡,那里生长的当归历史悠久。成书于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就已记载,言当归“生陇西,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具有调经补血、润燥滑肠之效。唐朝时,岷县附近叫当州,因唐以前这一带为烧当羌族居住之地。当地特产一种香草叫蕲(qi),就是当归。古代蕲与归发音相同,所以又叫当归。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当归药名从药性的外延上作了注解:“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当归由于药名的抒情性,有不少文人借当归而抒怀。宋代陈亚的《生查子·药名闺情》中就有“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志)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明代冯梦龙的《桂枝儿·爱》中写道:“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都道出了闺中女子情深意切、幽怨缠绵的思夫之情。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了一首散曲“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开书染病》:“寄简帖又无成,相思病今番甚。只为你倚门待月,侧耳听琴。偏有那扁鹊来,委实难医恁。止把酸醋当归浸,这方儿到处难寻。要知是知母未寝,红娘心沁,使君子难禁。”文中用了当归、枳实、知母、红娘子、使君子等药名,以隐语双关的手法写张生相思成病、心急难耐的心态,曲文含蓄,妙趣横生。

在古代以药物寄情言志的事例很多。《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曹公闻太史慈名,遗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但贮当归。”遗书文无,只贮当归,故当归被称之为“文无”。西晋崔豹在他的《古今注》说:“古人相赠以芍药,相招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芍药一名将离故也。”也就是说在古代,人们“离别时,赠之以芍药;相招时,寄之以当归;拒返时,回之以远志”,似乎已成习惯用词。于是,一些药品常被入诗,如唐代张说《代书寄吉十一》诗:“口衔离别字,远寄当归草。”宋代辛弃疾《瑞鹧鸪》词:“声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与愿违。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清代钱谦益《瑶台歌》:“相思难避如逃疟,一味文无是良药。”诗中以当归或文无寓示离人归来。

三国时期,司马昭派遣大将钟会、邓艾进攻蜀国,蜀主刘禅荒淫昏庸,开门投降。这可把坚守剑阁的姜维陷于两难之地,欲降不愿,欲战不能,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假降钟会,待机重振蜀汉。还在姜维坚守剑阁时,司马昭派人抓去了姜维的母亲。当姜母后来得知儿子率兵投敌时,气得大骂“逆子无道”,并写了一封斥责姜维的信,偷偷叫人送去。当姜维看到家书后,心中忐忑不安,心想照实对母亲说吧,难免坏了大事,枉费一番苦心;不实话实说吧,又不忍母亲为此伤心。姜维思前想后,终于想到一个绝妙方法,以明心志。于是,他包了两包中药,一包是远志,一包是当归,托送信人带回去给老母。真是知儿莫若母,姜母一看,心领神会,完全理解了儿子的用意,原来儿子胸怀远志,打算重振社稷,让失去的江山重归蜀汉。为了能使姜维毫无牵挂,一心救国,她自己竟撞墙而死。

远志和当归常常在一起表明英雄的心迹。远志是一种能宁心安神、祛痰开窍的中草药,功在益智强志,其文学性很强的名字给了它不同凡响的精神价值。

有一种草叫独活,南北朝名医陶弘景说它:“一茎之上,不为风摇。”故名独活。一种原本卑微的草,处身自然界,而不受自然事物所左右,独处一地,超凡脱俗,修成善果,以其药性善行的品质为人们去除病痛,带来福祉。也许独活本身从没有想过独活于世,反倒流芳百世。从《神农本草经》始载,几千年过去了至今仍以其味辛苦、性微温的药用属性,为病人祛风湿,止疼痛。独活的根与当归十分相似,一些地方把它称为土当归,肉眼很难分辨,特别是以饮片形式存在时不易区分。二者虽皆为草药,相似度很高,但药性不同,药味有别,比如独活活血当归补血,独活尝之先苦辛后麻辣,当归则先苦辛后微甜。两味药就像其名字,一个当归了,一个仍旧独守着;苦辛之后归来者的生活滋味自然甜了,坚守者的日子依然是麻辣风味了。

人生一世,必立远志,但当归则归,不要独活风尘之中,让亲人愁肠百结。

由人名即药名想到的

第一次接触到热学,其热量单位叫焦耳。老师没有讲焦耳的来历,我想可能是热量大了就会烧焦人的耳朵,故名。后来学到了许多这方面的知识,也就知道了一些来历。譬如,牛顿、瓦特、安培、伏特、等等这些科学上表示量的单位,是用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的。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一些事物的名称,除了纪念发现者所做的贡献之外,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保存了那些鲜为人知的探索故事。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些单位中,几乎看不到一个用中国人名命名的科学计量单位或者某些定律。

随着中医热在世界的兴起,中医学科也作为一门专业课在国外迅速发展起来。那些让中国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中医药学家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李时珍也会被西方人所知晓。他们也会像认识库伦、欧姆、摩尔一样认识徐长卿、刘寄奴、杜仲。虽然徐长卿、刘寄奴、杜仲等这些药名,其人名已经成了一种无关紧要的符号,甚至与那些科学发现者的名字相比有点微不足道,但他们遍寻其草、亲尝其味、以身拭药最终获得其药用价值的献身精神,同样是值得我们怀念的。

除了徐长卿、刘寄奴、杜仲之外,还有一种叫使君子的草药,性味甘温,有杀虫消积、健脾疗疳的功效。对于病情较轻的小儿虫积腹痛,单用使君子炒香嚼服即可见效。我初知此名,觉得这个药名十分文雅,心中就涌起了一种欲知其详的冲动。问了几个中医大夫,他们也不知其因。后来在一本中医药小故事书中看到了两则民间传说。一则是三国刘备之子刘禅在野外无意间吃了使君子的果实治好了疳积病,人们为了纪念他,遂将这种植物以他的官称刘使君(官职州牧的尊称)来命名,后来干脆简称使君子了。另一则说的是北宋年间潘州(现在的广东茂名一带)有个叫郭使君的郎中,精通医道,深得乡邻尊敬。一天,他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藤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果实形如山栀,又似诃子,去壳尝之,其味甘淡,气芳香,于是摘下一些带回家来想研究它的药性。他将此果放到锅中炙炒,香气诱得年幼的孙子嚷着要吃。不料孙子吃了几颗就打下肚里的蛔虫。此后,郭使君用此药治愈了不少疳积虫积的患儿,人们就将此药取名使君子。

无论是刘州牧刘使君还是郭使君郭郎中,说明了这种药无疑是以发现者名字命名的,到底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药能使君子消除病根。不过,对于一些发现者研究出来的东西姓什么叫什么就很重要了,必须要正确视之。譬如我正在电脑上敲击出来的宋体字,其发明者是秦桧,但当时叫秦体字,传世后便成了宋体字。要知道这事原委,还得从头说起。秦桧年轻时教过私塾,后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因其书法成就深为宋徽宗赏识,被破格任用为御史台左司谏,负责处理御史台衙门的往来公文。在公文来往中,秦桧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处理起来很不方便。他便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汉字。他汲取了前人书法的精髓,在徽宗赵佶瘦金体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新字体,字体端庄大方、横平竖直,撇如帚,捺如刀,且工整划一,简便易学。秦桧的新字体得到宋徽宗的高度重视,命其制成书写范本,在全国推广,要求各地官府统一按秦氏字体书写公文。秦氏字体便很快普及,并且被后世继承下来,这种字体当时被称为秦体字。后因秦桧在抗金斗争中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所以人们痛恨他。虽然应用他创立的字体,可是却把其字体称为宋体。同样是对中国汉字书写有贡献的人,但结局就迥然不同。譬如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他们的字体,至今仍然以他们的姓氏来传承。

由此,我想到了臧克家的《有的人》中的几句诗:“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是的,有些人想让自己不朽,总会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些事物,可是最终还是被人们遗忘了。相反,没有想着不朽的人反而其名字一直被人们所传颂。同样在陕北,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纪念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创建者刘子丹、谢子长将军,而将原保安县、安定县更名为子丹县、子长县,沿用至今;而在同时期国民党为了表彰胡宗南部占领延安,便将延安县改为宗南县,但随其军事失败而很快夭折。说到这儿,我不得不说说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对用个人名字命名所持的态度。1951年,四川老家派代表到北京看望六十五岁的朱德。代表们提出,家乡决定把仪陇县改名为朱德县。朱德告诉代表们,这件事你们办错了。他说:“我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没被打死的普通士兵而已,荣誉功劳应归功于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中央早就决定不能以个人名义改地名,我不能破这个例。”试想,如果没有当年朱德力阻,今天的仪陇县可能就以朱德县闻名天下了。

说起医生以具名承担责任,始于汉代名医张仲景,他给病人开了处方,最后总是落上“坐堂医生张仲景”的款。后来的药店和药铺便以堂为荣,以堂冠名,如有名的同仁堂、九芝堂等。虽然,旧时的药铺以堂冠名很多,但很少有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堂号,而现在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街道、路巷里随处可见,似乎成了医学界的一种现象。他们之所以喜欢用自己的姓名来命名,我想有两种原因,一是以姓名担保求得信誉,二是以姓名的招牌喊响自己的名字,求得名誉。

人名即药名,药可以让人成名,但名不一定让人成名。

几味药的操守

一次,我到药铺里取药。大夫将一种药倒进铁窝里叫我捣碎,我说这是什么药,为什么要捣碎呢?他说这叫五味子,因一药含五种味道而得名,捣碎是让药的成分在煎的过程中有效析出。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五味子,也因其药名的别致,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它的药性。

五味子,是一种木兰科植物的果实。宋朝名医苏颂说过:“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见也。”中医认为,凡中草药皆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味不同,则作用不同。这是因为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古人据此将中草药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中医的五味理论,即辛味能发散,酸味能收敛,甘味能和缓滋补,苦味能泻火清热,咸味能软坚润下。因此,五味之味,既有药味之味,又含药用之味,并与其他事物一样,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黄帝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尚书·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具体为:酸入肝,肝属木;苦入心,心属火;甘入脾,脾属土;辛入肺,肺属金;咸入肾,肾属水。故有“五味适度护五脏,五味偏嗜伤五脏”之说。别小看五味子这一种药,就含有五种药味之功效,正因为它是一种五味俱全、五行相生的果实,正好能对人体五脏发挥平衡作用,很早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药之上品。

中国古人不但将目光放之四野,将生长于自然的药草用于人的药补食疗,同时也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自然之体,是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五行相生相克的和谐整体,是天地之气蓄养的自然机体。以五味调五脏、以草本固人本、以人之内心小世界适应自然大宇宙,方可得养生大道。

药草有五味,生活也有五味。一药叫五味子,人之一生也要经历五味,五味生活同样可以调节人之五行,涵养人生,成就大我。《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前四句曰:“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诗中的王不留行,是一味中药,一个奇怪的中药名,实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热、果皮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除华南外,全国各地区都有分布,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乳汁不下、乳痈肿痛之症状。《本草纲目》中说:“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这种说法反映了其名字与药性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命名规则。

虽有王命而不能留其行,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其放荡不羁的豪放性情有如王不留行药物一样,性走而不住,少年远游,吟诗作赋,寄情于山水之中。他同时代的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酒后的李白,而不是饮前的李白;是文学形象中的李白,而非现实中的李白。在千百种中草药中只有一种药叫王不留行,那么,在芸芸众生中敢不从王命的人又有几位呢?

车前子,也叫车前草,在家乡的田埂、路畔随处可见,一种寂寞开无主的野草。小时候,我们把刚从地面上探出头、分出几个小叶片的嫩车前草当做野菜吃。车前草开花之后,长长的花秆上浑身会挂满籽实,我们称其为车串籽。父亲就把成熟的籽用手捋下来,贮备起来。因为父亲给生产队饲养牲口,他知道车前籽可以消肿利尿。不过遇到牲口草结之症,父亲多用与车前子同生于道旁的辣辣籽与麻子油一道灌牲口,很是见效。车前草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据说与西汉名将霍去病有关。相传,霍去病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被围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值六月,暑热蒸人,兵营中粮草将尽,水源不足,将士们纷纷病倒,许多人出现尿赤、尿痛、面部浮肿现象。面对这一困境,霍去病焦急万分。正在万难之际,将军的马夫忽然发现所有的战马都安然无恙,他将观察到的这一情况报告给霍将军。原来,这些战马是由于吃了长在战车前面的一种野草。霍将军立即命令将士们用这种野草煎汤喝。说也奇怪,将士们喝了这种野草汤以后,疾病皆奇迹般地痊愈了。士兵们又英勇奋战,打击匈奴,并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霍将军大喜,遂将这种生长在停放战车面前的有功之草取名为车前草。从此,车前草治病救人的美名传扬开了。经过历代名医发掘试验,车前草即成为一味治疗多种疾病的常见中草药。车前子是一味治病的草药,车前子又是一位写诗的诗人,他的真名叫顾盼。上初二时,他想给自己起个笔名。家里有药典,翻开以后闭着眼睛随便一指,车前子,就是它了。从此,他用车前子的笔名写诗,一门心思想成为李贺或拜伦。至今,这位苏州人仍然在北京的某个胡同岁月里,觅着江南的水墨诗情。

你知道药草中有一种叫没药的药吗?明明是一味行气活血、疗伤止痛、消肿止血的药,却起了一个怪怪的名字。一旦我们知道这个名字的意义,不但见怪不怪,甚至为古人的命名啧啧赞叹。宋代《诸蕃志》中记载:“没药出大食、麻啰抹国。其树高大,如中国之松,皮厚一二寸,采时先据树下为坎,用斧伐其皮,脂溢于坎中,旬余方取之。”没药之名始于宋代,据其文献记载,没药主要是由阿拉伯人输入到中国的。既然是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没药就是根据阿拉伯语murr的音译而来。古人为什么要选择没药的音译呢?因为没的字义是隐藏、消失在水中或土里而见不到的意思。没药的炮制是“用斧伐其皮,脂溢于坎中,旬余方取之”,即让树脂滴入土中,是一种看不见的药,故为没药。

中药中还有一种药叫乳香,它与没药同属橄榄科树种的树脂,挂于树干的称乳香,滴下埋于土里的就叫没药,伤科医生将这两种药同时运用治疗伤痛。乳香与没药就像一位母亲的两个孩子,虽然一个在高处,一个在低处;一个在外边,一个在家乡;一个的名字响亮,一个的名字默默无闻,但它们形貌相似,难分伯仲,都干着治病救人的事,它们永远是亲兄热弟,有时会走到一起共同解除病人的疾苦。

厚朴,一个乡土味浓浓的词语,每次看到它,我就想起乡村,想起故乡,想起坐在村前大柳树下的憨态可掬的乡亲,他们厚道的待客方式和朴实的笑容,成了世间开出的最美好的人性花朵!厚朴,一位我熟识的朋友,由于早年在一起当过教师;后来,我调到另一个乡镇,听说他也去了外地。他最近几年回到老家,做了一些助人为乐的光彩事业,曾获得全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前些天,他背着一架电子琴,手里拿着自己谱写的一首曲子找到我,想在学校里现场弹唱,以此传递正能量,播撒爱心的种子。这种憨厚朴诚的想法,恰恰和他的名字一样,期望把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传扬下去,让自己感觉到充实和快乐。其实,厚朴是一味中药,因其质朴皮厚而得名。厚朴,砍厚朴树剥取干皮和枝皮,对不进行更新的可挖根剥皮,然后进行精细加工。厚朴味辛、性温,具有行气化湿、温中止痛、降逆平喘的功效。

厚?蛹仁且┟质嵌云湟┎傩械囊恢制兰邸:瘢竞?朴,质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把这样一个美好的词语巧妙地用在了一味药草上,不仅是对厚朴药用的一种形象说明,更是古人托物言志对行医人自身修养的推崇与期待。

本草春秋,对你有帮助吗?快把这篇优秀散文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