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明心见性 你就懂得了真理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心灵鸡汤 >
 
了解明心见性 你就懂得了真理
2017-05-24 10:44:42 /故事大全

生活的迷茫、职场的紧张有时候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也许你现在就需要了解明心见性,你就懂得了真理这样一篇心灵鸡汤

了解明心见性,你就懂得了真理

孟子对圣人有一个定义:圣人,人伦之至也。把人做到了极限,把社会、时代、历史和家庭意义上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到了极致之人就是圣人。

如何做到极致?儒家提出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叫“尽心”。尽心者必净心,反之亦然。你能达到佛家的净心肯定能达到儒家的尽心。

邵伯温(1055年-1134年)主张“尽心尽性以知天”,《孟子·尽心上》也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知什么性?知的是儒家的德性,佛家的佛性。

“知”乃知道、了知、觉知之义,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的“见”,知性就是见性。我们现在习惯上所说的“明心见性”是源自于佛家的禅宗。

其实在禅宗之前,佛经里就屡有提及此词,只是后来禅宗把这个词语放大,作为它的核心宗旨和核心观点,我们就认为“明心见性”是属于佛家禅宗的专利,其实它是一切佛法最终追求的目标。

明心见性的“见”在古代通“现”,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明心见性”实则读作“明心现性”,指那个本性主动地、自觉地显现出来。

“见”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会,望字生义地以为“见”就是看见。“见”里面存在一个“找”,“找”里面又包含着彼此之分,有一个“找者”和“被找者”,有一个“看者”和“被看者”。

整个印度文化都把那个“找者”叫做“能”,把那个“被找者”叫做“所”,简单地说“能”就是主体,“所”是客体,这就有一个主体、客体之分。

瑜伽追求的结果是超越能所,无能无所;在禅宗追求的圆满极致里也是没有一个“看者”和“被看者”的,最终也需达到“能所双泯”;

现代哲学将这对概念称为“超越主客观”“超越现象界”“超越经验界”。因为只有在经验界和现象界中才有主客观。

现象界中有一个特征:两极化,也就是分裂化。天与地,南与北,白天与黑夜,男与女,老与少,阴与阳,夏天与冬天,冷与热等等,这是一个无处不两极的现象世界。

有两极就有分裂,有对立,有冲突,有痛苦,有烦恼。你只要生活在现象世界,就永远不可能避免对立和冲突,你的痛苦和烦恼就永远不可能从根本上消失。

要想消除痛苦、对立、分裂、冲突、矛盾、战争,唯一的办法就是超越对立,超越两极,超越能所。一旦超越能所,黑白、对错、生死、老少、男女全部一举超越。

“能所”是现象世界各种矛盾对立统一中最根本的对立、最大的矛盾。见与被见,知与被知,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只要把这个最大的矛盾解决,则依此矛盾次生出来的其它矛盾就会随之消失。

瑜伽修行也好,佛家修行也好,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超越能所。过去的术语叫做“能所双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主客超越”。

无能无所,没有“见者”和“被见者”。若非如此,何来明心见性?如果不把明心见性的“见”读作“现”,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因为只要有一个见者和被见者,就说明你的“能所”没有双泯,一个“能所”没有双泯的人是不可能见性的;反之,想见到那个终极佛性必须能所双泯。

真正的明心见性是非见而见,不见而见,是超越了见者(主体)和被见者(客体),故而应叫“现”。它是现出来的,才能没有主客之分。

就在你超越了主客的那一瞬间,“哗”的一下,佛性就显现了出来。佛性是“现”出来的,佛性不是你找出来的,你永远找不到佛性,只有佛性来找你。

我们东方文化一直有一个观点,你不可能找到真理,而是真理找到你。真理从来没有离开过你,它时时刻刻都在敲门,像影子一样的跟着你,像空气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只是你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你对它熟视无睹,你不开门却整天喊没有见到真理。

什么是真理?这个词是从佛家来的,佛性就是真理——真实的道理。有真实之理就有非真实之理,二者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真实之理从“智”中来,非真实之理从“识”中来。凡是智慧中所见则是真理,凡是意识中所见则为谬误。

我们之所以没有真理,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后天的意识之中而非先天的般若智慧中。只要我们一旦生活在智慧之中,满眼所见皆为事物的真相。

了解明心见性,你就懂得了真理,是否触动你心灵最深处?快把这篇故事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