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后感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读后感 >
 
《教学勇气》读后感
2016-11-09 12:49:10 /故事大全

《教学勇气》读后感

学生的无知可以原谅,大部分学生必然是“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者,甚有“困而不学”者,所谓“生而知之者”即便存在也不可确证。然而如今,教师则常常被冠以“无知”之名。

无知并非意旨缺乏专业知识素养,况且生有崖,知无涯,知识上的苛责无甚意义。无知的另一层意思即缺乏智慧。这是因为,教师因长期受益于“教育技术”、“教育手段”、“教学策略”而淡忘对自身作为人的心灵修缮,因此在真正智性的方面则显示为无知。帕克·帕尔默在本书中首先便告诫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技巧背后,教师应当寻找真我,“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完整。”因此,于我而言,长期萦绕在我内心的关于教师身份之焦虑便可归纳如下:作为教师,我们很少检视并教育自己的心灵,而总妄想高人一等的拯救他人的心灵。不过由于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教师一般易于遵从学校机构的“管制”和忽略自身的跃升。也许我们可以去看看刘小枫先生编纂的文集《谁来教育老师》中,那个由柏拉图提出的永恒命题:谁能教育教师?答案只能是教师自己。

读毕此书,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无知在于其对自身能力的充分自信,于是总是“好为人师”,而很少对自身做颠覆性的反思。千年以前,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曾自命“无知”,这应该是因为无论掌握多少外在知识,都难以追寻理念的真实,所以有古希腊名谚“认识你自己”的教诲。当代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在《无知的学校老师》一书中认为真正的教学必须交给一个“无知的教师”。这并不是说教师无需具备文化知识,而是那些自命不凡、阅历丰富、学识深广的老教师教的越多越会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这不仅会打消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很愚蠢,朗西埃将这种过程称之为“愚蠢化”,《老子》中亦有“将以愚之”的说法。换言之,只有无知的教师才能与学生保持真正的平等:你不懂的我也不懂,我并不能教你,你并不是无知的。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看做是学生,与学生共同进行学习,正如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所揭示的,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学即共事切磋。虽然我国教学一直以来倡议摆脱教学中一言堂的局面,提倡师生的平等对话,但种种教育经验、教学策略实际上总是预设了一个更高、更出色的教师角色,终究我们的课堂还是教师设计的,我们充当规则的制定者,学生只是例行操作。

尽管在这样的局面下,教师自我教育的路径只是少有人选择的道路,不过正因如此,我们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教学勇气,去追寻那些永远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毕竟“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