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战争史》读后感
在阅读《中国历代战争史》时,对于建元二年鲜卑内的宇文部与慕容部的交战记载,总感到很不过瘾。因为在这次战事中,被燕王皝称为“勇冠三军”,并要求慕容翰“宜小避之”的宇文部下的大将涉夜干,竟然如此不经打。好像如同《三国演义》里的颜良文丑一般,名声很大,可仅仅只是“(慕容)翰自出冲阵”、“慕容霸从傍横击之”,涉夜干就死在了阵上。而且,涉夜干一死,宇文部的整个军队就全部乱了。不仅主帅宇文逸豆归此战后“走死漠北”,而且“宇文氏由是散亡”。至于获胜的燕王皝,则凭此一战奠定了燕(史称“前燕”)的基业。这么看来,幸福(当然是对于燕王皝来说)似乎来得太突然了吧。
带着些半信半疑,我特意去查找史书中的记载。不过却发现,以中原统治者和中原文化为记述核心的史书,对鲜卑族内战争的记载,没有比《中国历代战争史》提及的内容多多少。故放下书本的我,疑惑依旧满满:为何仅仅一员战将的损伤,就会导致整个军队在战场上的失态。又为何仅因一位猛将的被杀,竟然能影响到整支军队及背后政权的命运?
导致涉夜干被杀的这场战事,发生在公元344年。即使不说之前赤壁那样的大场面战事,中原大地上已经发生了大大小小战事无数了。从这些战争的进行过程中可以看到,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主将,虽然依旧对战事的胜负起着决定作用。但是,通过各种军事装备的有效利用,通过将帅们对军事计谋地娴熟运用,战争,尤其是大规模的战争,很少发生一战即溃的情况了。此次鲜卑内部的这场战事,慕容一方兵分三路进军,宇文一方也调集了国内精兵并由部落名将率领出战。故相信,参与此战的双方人数并不会少。然而,宇文一方仅因涉夜干的战败,就溃不成军了。这好像与当时的军事水准有些差异啊。
在分析了仅有的几行文字后,我觉得原因可能出在战争形式上。此次交战双方,都来自擅长骑兵作战的草原部落。这种军队组织,充分利用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存技能,并以战马的快速移动和掠袭作为自己的基本战术。因而,其对于主将的依赖度和信任感,是以防御为主且擅长阵地战的中原军队所无法理解的。也正是因为草原军队的主将,肩负了全体将士的信任和信心,故主将的失利或败阵,对本方阵营的影响是中原军队所难以体会的。而且,由于草原军队是信奉进攻的作战模式。且依靠马的速度和马上将士的勇猛,是草原军队获胜的基础。故这种交战模式中,双方缺少固定的阵地,也鲜少有稳定的战位。同时,马匹在战场上的活跃,和战场的复杂情况,也使骑兵部队保持相对稳定的队形只能是奢望。故在这种情况下,马队的冲击力大,但受到对方马队的冲击力也大。故也正因以上这些原因,这支军队更强调了主将的勇力和制胜力。反过来,一旦主将败亡,对于这支军队的打击将那以逆转。
所以,对于这种双方都是骑兵作战的战事,一定程度上成立主将的战事。主将胜,其军可胜,主将败,其军必败。而且由于在草原民族里,军队是政权获得补给、控制资源的利器。故军队一旦溃败,后果则很可能导致政权的崩溃。宇文氏不幸地成为此类的一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