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分钟》观后感
在这里,88分钟有多重寓意——
Gramm博士被电话告知,他的生命只剩88分钟;他女儿多年前被残害致死用了88分钟;电影时长88分钟……
这是一个精神分析师与连环杀手之间的搏命游戏,有规则,却残忍。
一、不留痕迹的痕迹,恰恰在人们看不见的精神领域。
连环杀手被Gramm博士依据精神分析的理论送进了监狱,9年后的今天,将是杀手执行死刑的日子。电视的采访镜头里,杀手仍然在喊冤。博士通过连线,想给杀手以气势上的最后打压,却被杀手问到语塞。88分钟在倒计时,命案却还在发生,手法与连环杀手一致,这似乎成为抓错人的最有力证据。
这令人想起杀手信徒。
任何的精致都会带来模仿,逼真、以假乱真,将产生挑战成功的快感;精致的杀人因为精致,因为不留痕迹,而成为极限,成为模板,从而引来疯狂的追逐,那些自以为是的信徒,总想超越——不被送进监狱是一种超越,使监狱里的人无罪释放则是另一种超越。
这里,只有信仰,没有道德。信仰的力量总是无敌。
Gramm博士偏爱聪明的学生。他课堂上的问题总是被聪明的学生抢答,这使他自己也有一种被追随的满足感。他坚信自己9年前的判断是正确的,而今天的局面,他相信杀手信徒的存在。他从学生中挑出几个怀疑的对象,却恰恰忽略了那个最聪明得意的学生,她刚刚重复了博士之前讲课的理论——判定一个人有罪,是依据了他的自由意志。
连环杀手被判有罪,他有自由意志,他非精神病患者,而后者,将是可以免罪的。
88分钟,Gramm博士在一分一分地赶——在回忆女儿被折磨致死的阵痛里。精神分析者从来不比常人活得轻松。
当博士最后与FBI联手,击毙了女弟子,救下另外两名学生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信徒杀人的心理轨迹,也重温了9年前博士对连环杀手定罪的精神分析理论。
没有什么是不留痕迹的,看到的是痕迹,看不到的也是痕迹。
二、自由意志与精神错乱的界线
我们总喜欢说杀手变态,变态几乎等于病态,这是与普通的、大多数人的比较产生的说法。事实上,普通与不普通总有边缘,总会相交,而边缘如何界定?谁来界定?依据是什么?
精神分析师的言论应该算权威了。
从康德人类学的基本架构来看,人拥有两种任意:一种是自由的任意,一种是动物性的任意。前者使人有偶然选择的可能,依此人有选择的能力而不受外在自然法则决定,而后者是与动物相同的生理学观点。
在文明如此耀眼的今天,人的动物性,只要无害于社会,将成为最真实的镜子照亮人性;而基于自由意志的杀人,出于自己的意愿,剥夺他人生的权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性?
我们看到的常态是善大于恶,电影却揭示了一种极致的恶,并且告诉我们,那也是一种人性的常态。
连环杀手将被执行死刑,他脸上依然是志得意满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