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合理利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写作与思考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观后感 >
 
语文教学要合理利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写作与思考
2016-12-18 00:06:31 /故事大全

内容摘要: 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作为国语,易学难教。因为课程在变,理念在变,而笔者认为语文本来就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会随时代的改革而发生众多的质变,新课程只是对原有教学的修正、链接和深化,并不是全盘否定。所以笔者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入手,运用电教媒,结合实际,体进行阐述,旨在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永恒旋律,从而与时俱进,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教媒体 语文教学 听 说 读 写

“盐出五味”“辣椒出口味”这些口语高度概括了饮食界永恒的一些搭配理念,它以其清新、痛快的味道成为永恒的时尚,不因时代的变化而落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又何尝不是这种味道的搭配呢?不管课程怎么改革,理念怎么转变,这些东西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如果借助电教媒体,它的一些味道将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就像北京的老胡同,令人向往与回味……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触摸存封在语文里的声音

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它体现了对人最起码的尊重。就学习本身而言,通过倾听,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算是学习的一条捷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增强。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怎样赋予倾听教育以生命的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动之以情的语言渲染。在语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除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标准的普通话外,在授课时,语言要幽默风趣,语感要讲究抑扬顿挫,时时以表演者的神态吸引学生,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听的兴趣,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这些时尚元素应该永恒保持。

2.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听吴老师执教《小泽征尔的判断》时,一曲《你是这样的人》配乐诗朗诵,震撼了学生的心灵,热泪盈眶。听课后我在思考:如果在课堂中适时注入音乐﹑故事﹑朗读﹑听写词语﹑听写语段等,就会吸引学生的耳朵,并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们喜欢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他们倾听的习惯。如音乐欣赏、朗读比赛、观看录像等等,在优美的旋律中陶冶心情。

3.不断提醒中形成听的习惯。经验丰富的教师经常会这样做,当遇到学生回答精彩之处,马上会示意别的同学进行复述。这样,能促使那些分心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的效果。采用这一方法,寓批评于学习中,但教育不着痕迹,同时,对学生起到了及时提醒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养成。

赋予倾听生命的活力,让每个孩子拥有一对金耳朵,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时尚元素。

培养学生能听、会听、善听是教师培养目标之一。倾听应做到全神贯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随发言人的变化而变化,行随话动,倾听,同时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和认可,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共鸣,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如果学生在小组内不善倾听,就会造成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这样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价值。小组学习时,一定要小组长起好带头作用,合理安排,既分工又合作,让每个组员都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汇报发言时,也要学会倾听。有一次,当我请学生发言时却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情,就及时请这位同学暂停发言,待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我时,我只说了一句话:“大家准备好了吗?别人发言我们应该怎么做?”待大家全神贯注时又开始发言……在教学中要及时鼓励,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起到以点带面,谁听得好要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别的学生在其影响下也会积极配合小组的合作活动。

同样,教师也要学会倾听,而且还要用情倾听。如果光用心倾听,可能更多的是注意学生发言的对错,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求知的需要。记得在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教学中,我曾有意将“你真聪明”四个字放在不同的语气中,表达的效果截然不同。冷冰冰地说:“你真聪明。”平静地说:“你真聪明。”微笑着说:“你真聪明。”两眼放光,由衷地说:“你真聪明呀!”同样的几个字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由衷地、发自内心地赞美学生,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技巧的问题,更是一个教学理念问题。教师要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对话的平台上,跟学生真心实意地交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权威者,一个只知道指指点点的说教者。只有用情倾听,才能给学生一个熨帖的、温暖的、最受用的评价。

当然,学会倾听,这个再平常不过的要求能否做到,靠的是教师自身的修炼、习得和学习。这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一个教师,就算你具备再好的条件,如果忽视这一点,课堂教学就会缺少生气,缺少收获的喜悦。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倾听开始,多多关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的需要,用真诚的心去关爱、去培养一颗真正的心灵。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知道语文姓“语”

语文课本原名“国文”,是著名语文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1947年建议改为“语文”的,他对“语文”的解释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是姓“语”,这是语文的本质决定的。让学生能说,会说是语文教学永恒的时尚元素。

课内,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给学生多创造说的机会。从教以来,我一直坚持课前三分钟的即兴演讲,临下课时,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过的词说一段话的授课模式。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听、说的机会。时间长了,有了量的积累,就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说的训练中,学生既能“入境”(引导学生钻进课文),又能 “出境”(引导学生调出课文,活学活用),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课外,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说的平台。如开展“古诗擂台赛”,让学生在朗读古诗文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情感,在摇头晃脑中学习古文,培养学生说的兴趣;“争当小导游”,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走上讲台做“导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景物的特征,并鼓励他们力求做到语言优美,准确精练,自然生动。如本人执教的“我爱我的家乡”就采用让学生当导游的授课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表达、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种课内训练﹑课外延伸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反馈拾遗,学生的语感增强了,会更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是口语作文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好口语交际也为书面作文打下了坚实基础。言为心声。为了让学生淡化作文概念,消除作文发愁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有兴趣口头说文,然后把说文有条理地写下来,形成作文,懂得作文概念。如:一堂作文课上,我有饶有兴趣地说:“同学们,我们和平共处了三年,毕业在即,说说我们的心理话吧。”学生的兴趣来了,连平时不爱讲话的学生也说个滔滔不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都说得津津有味,有条有理。然后,我布置《毕业寄语》作文题目,学生仅用三十分钟就写完了一篇600字的课堂作文。其内容真实有趣。从说的趣味中引导学生作文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精神食粮,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走进了作文之门。

记得一次给文学社成员讲座时,刚开始,大家叽叽喳喳的,非常热闹,大概是心境使然吧,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说说我的烦恼事”。再转身,已是鸦雀无声。

“同学们,你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是吗?”

“是”

“不过,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比赛,而烦恼就像比赛中的强大对手,阻挠着你前进的脚步,不让你夺得胜利!今天就让我们把这些烦恼揪出来,把它们都暴露在阳光下,晒蔫了,扔到一边,继续行路!你们说好不好?”

“好”

“那就给五分钟时间,请你们整理自己的思绪,挑出一件来讲给大家听。”

简短的开场白后,成员们一个个屏气凝神,静思默想,渐入佳境。不久,学生陆续地走上讲台,面对话筒,诉说心曲。

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孩子是没有烦恼的,如花般的年纪,除了欢笑,生命中不应该有任何的阴影,但是不然,听:“现在课程多,压力大,休息时间也不够,班里也不组织课外活动,我一点也不喜欢现在!要么变小,回到幼儿园;要么长大,像成年人一样!”

“功课不好被父母惩罚、同学取笑,自己也会变得很没信心,好像被千斤重的东西压着,喘不过气来!”

“补习,补习,一下补数学、一下补英语,不同的科目都要补一次,连个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看着身边的伙伴都像雨后春笋般地长个子,我急死了!怎么才能长高呢?”

“想买的东西太多了,想玩的东西也太多。想买时又没钱,或者钱太少买不起东西,想玩时又没时间。”

……

时间在悄悄地流淌,话筒里传出不满的声音。课室里的气氛越来越沉闷,我的心也一点一点地往下沉。一个信息传达着“我不如意,我不快乐!”顿感责任重大。 “同学们,烦恼就像阴雨天,只要挺过去,就可迎来灿烂的阳光。在烦恼中成长,需懂得珍惜。因此,不要害怕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克服它。切记: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请大家把手中的笔当作战胜烦恼的武器,在稿纸上倾诉你的烦恼,宣泄你的不满的情绪。”一阵拿纸笔的响动过后,教室里又恢复了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划过的声音。的确,学生们需要倾诉,需要释放渴求理解的愿望。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法。于老师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讲到:“讲解只能使人明理,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在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在训练学生读时,教师要注意三点:

1.引导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方法有多种,可以边读边想,边读边划,前后比较读,抓住文章的中心来读,还可以用时尚的方法——“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样就“读出绿叶的梦来”“读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粼开’的气势来”等等,教师起引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读的胜地。

2.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书形式

初读,精读,熟读,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而不同的文章对每一种读书形式,都要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应力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力求每读一次都要有收获,读出效益,读出质量。

3.引导学生有疑而读

在读的训练中要时时贯穿“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读细想深”的十六字读书方针。教学时,如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学生就会进入读书的积极状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有所思考。一旦学会思考,就会产生更多的疑问。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如是说。由此我们认为,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使人愉悦的、创造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这正和语感论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带着思考走在阅读的道路上是使阅读成为“悦读”的关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呢?为了达到“悦读”的目的,我想,没有驱动程序,再好的软件也无法运行,我们当然也不能得到享受先进软件的好处。阅读的“驱动程序”是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安装”的。“安装”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这是任何安装都相同的,但是不同的是安装对象。那么如何安装学生思考的需要“程序”呢?其方法非常重要!

1.提供思考“调料”

安装思考的需要程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转变旧的学习观念,将学习活动变成一种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主动地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扩展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充分认识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供“调料”要注意几点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一是把握好时机。一般要在引导学生充分表述他们自己的观点之后,这背后的理论是学生的“学习”要建立在他们自己的基础上;二是“调料”要选好,要强调“味道”的特别和刺激,要么很酸,要么很辣……总之要有一种强烈的刺激,引进的材料一定要有特别的味道,这样才能让学生激活自己的思维,开始思考起来;三是内容力求多样,可以用名言,可以用小故事,可以用谜语,可以用录音,可以用影视片断等等,总之,促进思考的内容要多样,要有语文的味道,要具备开放的视野。这样才能充分激活思维,“诱惑”他们思考。

2.营造矛盾情景

安装思考的需要程序,除了提供资料以外,情景也非常重要。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矛盾情景呢?一方面要考虑语文教学的要求,明确矛盾从何而来,然后结合文本,从文本的某个语句、某个观点、某个表情、某个动作中认知,这样就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另一方面要注意孩子的主动参与,我认为只有主动,才能让学习更具价值。而要达到主动的境界,则要给他们提供一种自由表达观点、阐述理由的空间。比如,在讲解球王贝利故事时,教师的一句“贝利是什么人呐?”然后让学生将描写贝利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就很容易知道课文以“球王贝利”为题目的原因了。

软件的运行需要程序设计,而学生启动了自己的思考后,运用什么程序相当紧要,如果这个“程序软件”设计得好,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培养这一语文教学的目的才能实现。

“程序软件”应该充满语文味,应该指导学生充满语文味地进行思考。比如朗读、质疑、辩论、想象等就是语文味道很浓的学习活动。而这些学习活动拥有怎样的程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呢?它需要具备几个特点才能促进语文教学:

①.学习活动具有“好玩”的程序,这样学生更乐于参与。

内容“好玩”,学生喜爱,而“程序”好玩,学生不仅喜爱,更会持久地喜爱。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

教师一边给学生朗读,一边按照读的理解,猛地做了一个“金鸡独立”的招式。这个环节的程序是这样的:“示范朗读+夸张的动作——引导学生评价(你认为这样读好吗)——学生再次朗读”。这样的程序是非常好玩的,在这个“程序软件”的“运行”中,学生对于这句话怎么读至少有了清楚的认识,至少朗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②.学习活动具有“语文”的程序,这样目标更趋向学科化。

语文活动有许多,上面讲到的感情朗读、感悟文字、辩论等都是语文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比如关于“金鸡独立”的朗读指导,最后的指向是“朗读”,如果指向的是动作本身,那么,语文教学目标就出现偏差了。因此,“程序”的“运行”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指向“语文学科”的活动,倒不是一定强调这样的活动一定安排在“程序”的结尾处。那么语文教学指向何方呢?朗读是一种方向,想象是一种方向……方向有很多。但是不管指向哪个具体的方向,始终要保持“语文”的方向,即“朗读、想象等”作为思考的主要方式,这样学生的思考就有了具体的“方式”可以寄托,那么思考将更有力量,更显成果。如课堂教学实录《感恩的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平时的“悦读” 。

因此,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需求并引导思考的方式,才能将学生教成会“悦读”的人!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语文

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学生写的功夫有了,听、说、读的能力就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实践中自觉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如何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两点:

1.教给学生写的方法

写是一种表达,是一种倾吐,如何把自己想要说的意思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别人看,这就要讲究方法。老师此时的作用是要多引导,要教给学生方法,如:怎样写读后感,怎样写观后感,怎样写记叙文;写人的文章应抓住人物的言行,写事的文章则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状物的作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抒情的文章则要选准感情的切入口,应用文要使用它特有的格式;要让学生知道写作“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思维路子,然后将其听到的和平时记忆的以及生活中体验的等毫不保留地倾吐于纸上。熟知写作的基本模式了,学生在平时的练笔中,才思敏捷,在不同的征文中,总能脱颖而出。

2.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

世界瞬息万变,生活五彩缤纷。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发生着一些动人的故事,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没有一对善于聆听的耳朵。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观察,去思索,为写作积累素材,为写作夯实基础。

当然,在写作的同时,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想方设法扩展他们的生活外延。如丰富学校生活,组织班级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形成学习文化氛围;利用家庭生活,引导学生做做家务、换换家庭角色,观察父母亲的生活状态,观察并促进家庭成员与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同学的关系,通过家庭生活的积累,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亲情、友情的体验;开拓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参观一下民俗风情﹑留意街上的广告语的使用、留心人们之间的交流谈话、注意纪念场馆的介绍词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践活动既是生活的积累,也是学习语文、实践语文的过程。

语文是基础学科,它融汇各学课的知识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进数学、科学、美术等材料,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生活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领悟生活中各事物的相互联系。读天下书,知天下事;知晓天下事,高瞻又远瞩。当学生脑中有无数问号和惊叹号时,他的生活尝试的积极性将会更强,生活积累将会更丰富。

毫不讳言,语文教学,作为教师理当从课程结构上去把握语文教学的三种积累。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拓展视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规范积累、学习经验积累、生活体验积累,并把三者紧密联系起来,融于语文学习。

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我喜欢读书,坚持读书,读各种各样对自己有益的书。语言类的或文学类的,与教学有关的或无关的,成人的或孩子的,文言的或白话的。像《咬文嚼字》、《小学教材全解》、《读者》、《视野》、《古文观止》、《孩子》……无论是沐浴经典名著、赏析名家名篇,还是阅读理论书籍,读书如同练功,必能增强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语言文字是“聚沙成塔”的过程。多积累是一个好习惯,勤动笔也是一个好习惯。上学时,我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参加工作后,不仅坚持写日记,还增加了另外的练笔,教后反思、教学随笔、下水作文等,都乐此不疲地写。练笔,让我学会了推敲语言,让我学会斟酌词句,让我学会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让我学会准确精练地讲事论理……学生在我的影响下,也养成了爱读爱写的习惯。。

总之,汉语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天天练“功”。教学是教师的生命线,也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渠道。把练“功”当作乐事,形成习惯,不停地追索、求知,做到“事闲勿荒,事繁勿慌”,运用电教媒体,夯实语言文字基本功,追寻语文教学中永恒的时尚—听﹑说﹑读﹑写,身体力行,让语文教学溢满爱的风采。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