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鹿原》观后感600字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观后感 >
 
电影《白鹿原》观后感600字
2016-12-18 00:00:58 /故事大全

电影《白鹿原》观后感

上映的时候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的。大家都说王全安的电影改编得不好,剪辑的也不好,我没有看过原著,在这方面也就不多说些什么。那时的感觉现在已经朦胧,依稀记得当时很反感农民的无知。比如说黑娃,搞不清革命是什么,为了能填饱肚子讨口饭吃,就盲目跟风。两年后重温电影,又有更深的理解。用我自己的话来讲,《白鹿原》这部电影主角是白嘉轩和田小娥,田小娥和黑娃私通,败坏了白鹿原的风俗,而乡约的白嘉轩是中国农村传统道德的化身。这两个角色本就是冲突的,整部电影就是他们个体的悲剧。为什么说是个体的悲剧,因为尽管最后田小娥没有守到黑娃回来就死了,白嘉轩的儿子也作了伤风败俗之事,而且败家唯一的后代也没有了,但环境依然在变化,社会依然在更迭,因此这并非时代的悲剧。

关于之前理解的“农民的无知和局限”,我收回这样的说法。其实革命者为什么参加革命,还不是因为自己无法到达社会的上层一样,他们内心所仇视的并非这个世界的不公,而是自己在不公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像尼采所讲的“奴隶道德”。作为一个“革命者”,黑娃有着太多的自私和无奈。他在祠堂砸碑宣泄的同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宣泄的对象只是权力的表征而非权力的实体,他所憎恨的,是他所一心向往的祠堂不能给予他肯定和认同。当我们以暴力的方式来改变我们自身的境况但不触动产生这种不公的根基时,无论是农会还是祠堂,只是权力形式的轮换而已。所以,也许大部分人做一件事的动机都是“无知个局限”的,人的趋利避害性决定了这一点。

第二个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问题。并非所有人都希望革命,都想有新政府。中国人对土地有特殊感情,中国农民的生活生产的组织方式以及这种传统的社会形态延续了千百年,但最后还是无奈的随着革命的风暴,随着社会的变迁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靠道德和伦理维系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和尽头,必须以新的组织方式来管理才能把中国人从土地上解放出去,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类生活。这种转变是残酷和艰难的,到今日也尚未结束。《白鹿原》的电影里讲的就是这种冲突,这种冲突通过一个冒犯了传统道德的美丽女人田小娥和传统道德的卫士白嘉轩之间的交锋为主线来表现出来。田小娥如果放到今天,应该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是美的化身。然而在那个旧的组织方式里,美和自由是要被压抑的。中国的传统道德如同一种钳制的力量存在着。

所以也许影片本身只是叙述者白鹿原的故事,是一部中国农村隐秘的民族史,并没有想说明是传统道德好还是感性自由好,因为这一切随着时代的变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