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影评观后感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观后感 >
 
《黑天鹅》影评观后感
2016-12-19 00:08:28 /故事大全

《黑天鹅》影评观后感

从来没看过真的芭蕾,也不理解芭蕾有什么好看的。《黑天鹅》让我对于芭蕾艺术有种演选择《天鹅湖》作为线索显然意图非常明确,它借用了黑白两只天鹅的形象,来推动对于人性中两种本质的探究。

故事是这样的:剧团要重排《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离去,总监Thomas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Nina自幼练习芭蕾舞,在母亲的细心关照下,技艺出众。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是自己的强劲对手。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前领舞Beth甚至当众发泄。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鹅的角色……(为了偷懒,以上摘自豆瓣,略有删减)

一、“乖”的本质是压抑

电影里Nina得到了母亲最大的呵护和栽培,她美丽、纯洁,拥有最好的芭蕾技术,但却不能入选白天鹅。导演说了,如果只有白天鹅,Nina是不二人选,但是《天鹅湖》的特别之处在于,演白天鹅的人,必须同时演黑天鹅,因为两个天鹅是双胞胎,Nina必须有能力呈现黑与白的一体两面。

Nina行吗?导演也许是眼毒,也许是更懂人性,她知道在Nina“圣洁无瑕”的躯壳里,一定也有未被唤醒的“黑”,而他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它。特别是他强吻Nina被咬,更让他确定了她身上“黑”的潜质,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导演的一种很特别的考核,无疑,Nina通过了考核。

之于Nina,她圣洁的形象,是她母亲多年来倾心打造的结果,然而,艺术上的需求,让她第一次开始面对自己——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肉身——欲望、嫉妒、暴力、叛逆……一直生活在童话王国里的Nina,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惶惑与痛,她既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却也难以承受真实的自己带来的强大不安,更何况她的妈妈一直在努力把她往回拉,而Nina则坚决地挣脱。

所以说,“乖”的本质是压抑,“恶”的本质是释放。

Nina以往的乖,实际上是在母亲的“教育”“爱”“诱导”之下,压抑了人性的本真,她的圣洁,只是一种假相,是母亲的自我欺骗。然而,这“乖”所压抑的本性一旦释放,将会有巨大的能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乖”往往是危险的,它有一种核聚变前夕的稳定,但也意味着一旦爆发将会带来巨大的毁灭。喜欢观察社会的人往往能够发现,小痞子不惹大祸,而最暴力罪案的实施者,往往就是平时的乖宝宝。很多人都对这种现象表示诧异费解,洞察了“乖”所具有的“压抑”的本质,也就对不难理解了。

本片有一场永载电影史的镜头,就是,Nina为了保住自己出演黑天鹅的机会,在化妆间里杀掉了Lily(实际上是幻觉,杀掉的是自己)之后,她登台表演黑天鹅,一口气做了25个挥鞭转,这既是舞剧《天鹅湖》的高潮,也是电影的高潮。这个镜头里,Nina本性完全得以彻底释放,她“圣洁无瑕”的自己死了,“灰色诱惑”的自己却得以出生,黑色的羽毛长出了身体,羽翼渐丰、翅膀渐硬,她完成了“黑天鹅”的角色,也终于完成了自己。无论是Nina的表演、化妆、音乐、特效的设计和使用、所表达的深意,都近乎完美。在这一镜头里,Nina尽管“变黑”了,但却给我们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舒展,那一刻,似乎我们的压抑也得到了释放。

二、黑与白的辩证

善与恶,是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简单化、粗鄙化的认知方式,相比起来,“白与黑”的意象则合理的多,因为世界不可能只有善没有恶,也不会只有恶没有善,客观存在的东西,实在是无可褒贬。我们的身体里也一样,不会只有高尚没有卑微、只有良知没有邪恶。这种纠结,是人最鲜明的特点,所谓“神性”与“兽性”齐飞、“天使”共“魔鬼”一色。我们是白与黑的混合体,我们从来就是个“灰”,因为成长的经历不同,我们会呈现相异的灰度;而且,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我们的灰度也会不同……

因此,如果我们被强令定义成“白”,黑色素积聚在内心,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必是脆弱的、危险的。Nina套上了Lily送的黑色内衣,正是自我平衡的一种暗示。她数次抓伤自己的后背,也无疑暗示了灵魂里“黑”的涌动。

Nina终究要演回白天鹅,她最终发现了,自己能够演黑天鹅,恰恰是因为自己化妆间里“自己杀掉了自己”,一旦发现了这个秘密,她“白”的一面立即唤醒,然而,流血的伤口也即刻显现。她带着流血的剧痛完成了整个表演,完成了黑白两只天鹅,但也承受了最大的自戕和伤痛。

这是一种决绝,不过,这也是自我平衡的起点,电影并没有给出Nina的后续,不过我们也有理由相信,Nina终于借着天鹅的躯壳,找到自己。

三、生孩子容易,教育孩子却难上加难

Nina产生幻觉,将她母亲推出门外时,门板狠狠地夹住了母亲的手。这个段落让我落泪——这种释放太痛了,痛的不是母亲的手,而是Nina的心。她的潜意识里,一定对这只“塑造”她的手,无比的厌恶乃至痛恨,她做自己的渴望从来没有那么强烈过,但是正是这只手,又来把她往回拉,让她继续活在那个粉红色的假象里。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他们的本质是自私的,孩子小的时候是他们的玩具,长大了又成为他们完成自己的工具,而综观人生,孩子还是他们“我执”于世界的替代品——所谓生命的延续。他们往往执着于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以爱的名义占有、以爱的名义压制,但却很少想过,孩子属于他们自己,拥有自我完成的权利。

生孩子容易,教育孩子却难上加难。十月怀胎,也不过就是十个月的生理困境,但其后的若干年,面对一个逐渐完善的灵魂,如何让其具有健康的人格、身体和未来,或许是更大的难题。更为主要的是,教育孩子,其实质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让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看透人的秘密,自己的灵魂才能真正走向成熟。然而,绝大多数的父母并不懂这个道理,他们只是放纵自己的“我执”。

父母的成长过程中自然有他的感悟和经验,然而这感悟和经验却并不一定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但由于人的狭隘与卑微,人们很难对此有自知。他们爱孩子的形态,就会经常表现为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强加给孩子们,而这种强加,却让孩子无法从自我经历中成长,让他们无法建立专属于自己的世界观。这是很要命的,因为时代、环境、阅历、甚至混杂了父母双方的基因……都决定了,孩子与父母是迥异的,他没有可能沿着父母的或者父母想要的路走下去。正如豆瓣网友所说的:“你们给我设计的路,却总是让我迷路。”这条所谓设计的路,不专指学业、事业、情感……而是更要指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这种强迫式的灌输,往往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迫害”。即使是真的爱,一旦强势了,那也是害。你没有权利逼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为你好”,自己的孩子也不行。

父母承载着对子女的基本教育,要父母完全不对孩子施加影响,既没现实的可能性、也没有必要。但父母并不是人人都是教育家,真懂得如何塑造健康人格的,是少之又少、微乎其微,更何况中国自古即有“刀砍不到自己的把儿”这种谚语。这就形成了一个无解的困局……一方面,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呵护、教育,另一方面,孩子却不能困于父母强加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又要管,又不能太管,哎呀,做父母实在是难。大多数人生孩子的时候,可不会想这些。而对于孩子来说,遇到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哪怕是一个少一点戾气的,都是烧了高香、中了彩票一般,做孩子也难。

父母也是人,也有他的局限和卑微,面对疼惜的孩子,他们不可能真的理性,那些经受过苦难、挫折的父母在“压制”孩子的时候更是变本加厉,他们不愿意让孩子重复自己的错误和苦难,不愿意让孩子经历成长的阵痛,于是要么过于严苛制造白色恐怖、要么营造一个无菌的童话王国,说到底,这两种方式的本质是一回事。写这篇博客时,恰好看到了别人转的一条微博:“母爱是把双刃剑,爱越深,刃越利。(编剧王海鸰)”

四、好的艺术

《黑天鹅》有另一个功用,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艺术——好的艺术一定是注入了灵魂的。——仅仅是能连续做25个挥鞭转是没有意义的,你必须在表演白天鹅的时候呈现纯粹的圣洁,在表演黑天鹅的时候呈现彻底的欲望。

前段时间,网上传播最多的一段视频,是一个叫做“旭日阳刚”组合演唱的《春天里》,这歌儿是汪峰一年之前的作品,但从未真正火过,可是这段视频还是着实地打动了每一个看过的观者,打动人的正是融在歌声里的灵魂,反过头再找来汪峰的原唱听,高音还在甚至更为彪悍,却感觉无病呻吟、毫无力量。而旭日阳刚的沧桑,是实打实的生活,是不伪饰的艰辛。

还有一段视频,是哈尔滨理工大学几个大学生演唱的励志歌曲《我相信》、《我的骄傲》,相比于专业的原唱杨培安,大学生们把那种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劲头儿演绎得淋漓尽致,显然,这正得益于他们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身份。

原来以为芭蕾不过是把身子立起来,然后做一些极其高难的动作。现在看来,所有的艺术都一样,都必须拥有灵魂、打动人心。如同梵高的《星夜》、王羲之的《兰亭序》、曹雪芹的《红楼梦》、皮克斯的《WALL-E》、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我知道这样的列举有点无厘头,但想说的是,好的艺术不分形式,只要能让你长久地感同身受、为之动容,就是好作品,反之,即使再火爆,也不过是一朵浮云。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