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四十》影评观后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002年许鞍华执导了《男人四十》,并在该年的香港金像奖颁奖上,林嘉欣(胡彩蓝)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新人演员奖,而编剧岸西获得了最佳剧本奖。
影片讲述了中年教师林耀国在妻子与学生胡彩蓝之间的情感游移,细腻地道出了已届中年的男性面对社会现实的种种困扰与无奈。
电影的开头巧妙地运用了《万历15年》这本书作为细节道具,暗示了代表香港典型普通知识分子林耀国也有他的一段故事。
国文教师林耀国,拘谨、老实,书生气中还着一丝清高似的固执。妻子贤惠,还有两子,安然上了大学,磊然处于会考阶段。
但在他的学生胡彩蓝看来,这个在课堂上喜欢跟学生交流的老师,木讷中带一份与众不同的神采,她总是喜欢在上他课时把他的神态画下来。
胡彩蓝聪明灵气,在作文《重阳偶拾》里,她写道:“什么是重阳?登高、鲜花、香烛、坟墓,重阳是死人的佳节,清静的白骨在泥土下伸个懒腰,啊呀,谁人扰我清梦?什么是偶拾?片段、印象、见闻、随想,偶拾是死人的字句,停了呼吸,缺了脉搏,早已僵硬在辞海的乱葬岗里,今天趁着重阳佳节,哎呀,僵尸复活了!”
她清亮的眼神中透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忧郁。
林耀国的妻陈文倩也是个喜好诗赋的人,当夫妻俩同看纪录片《长江》时,总会不约而同地背诵起《前赤壁赋》,真是夫唱妇随。
就算胡彩蓝暗恋林耀国的这件事弄得全校皆知,那又如何呢?这个规矩的老师听说后也只是淡淡一笑。
然而这一切的平静被盛老师的到来给打破了。
林耀国的故事由此被带出...
盛老师是这对夫妻中学的国文老师,他不但是林耀国最喜欢的老师,更是妻子初恋的对象。安然就是盛老师与陈文倩的私生子,《前赤壁赋》亦是盛老师最喜欢的诗赋之一。
当妻子坚持着要求去照顾这位已患绝症的初恋时,林耀国的心情可想而知。
而胡彩蓝又紧紧追逼,男女生的初恋最纯洁,也最执着。
在胡彩蓝的身上,林耀国仿佛看见了昨日的陈文倩,扎着长尾,清纯,坐在他的前排,身上总有那股无法忘怀的爽身粉的香气...
某日课堂上,他走神了,喊出了妻子的名字,令全班学生不知所以...
胡彩蓝不甘心,她并不知道这是他妻子的名字,以为只是另一个追求者。
多年前的恩怨就这样在胡彩蓝的步步逼问下,露出了最真实的一面。
林耀国心中还有一丝怨气,他这个曾经的高材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混得不尽如人意,别的同学在聚会中秀自己有多少身家产业时,他这个教书匠,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说的?更别提,为了生计,他还得帮当年读书成绩平平,如今却事业成功的同学的儿子,教读中文。
甚至连他一直向往的长江,都没时间去游览。
妻子不顾他的感受立意要去尽道义上的责任,人到中年的“一事无成”,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危机,竟然在四十不惑时,在他身上全部爆发。
或许出于一种报复,又或许是胡彩蓝身上的逆反吸引了他。漆黑的影院里,初次与胡彩蓝约会的林耀国忐忑、不知所措,我们看见了海报上那只放在女生大腿边尴尬的手。
其实妻子并不是不爱他,当她在续上林耀国的故事给安然听时,已经明确表示了:对前任只是一种怜悯,而对林耀国,除了感激,更有一份真感情。
但感情之事,是道不清说不明的。它最脆弱,最经不起考验。
这两个曾经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颇有默契的夫妻,终于在心的方向上,越行越远。
这边是林耀国带了胡彩蓝去深圳看朋友阿锐,那边是妻子煮了饭菜在家守侯...这个最平实的男人终于在身心上出轨。
许鞍华很擅长运用近镜来表现人物的困顿,整部电影中,基本没有什么大全景,所有的人物都像被围在一个狭小的圈子,不管是林耀国的家,还是他的办公室,都似一座围城,不但暗示了林耀国想逃离这个地方的挣扎,更是很现实地反映了香港生活空间的狭小。
画外音的运用又是她的一个特点,这种剪辑蒙太奇的效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在林耀国心中陈文倩曾经美好的一面,更是道出了他当年对盛老师的感恩之心以及初为人父的心情。
人生毕竟不只是一个瞬间,一次悸动。既然应该面对的最终还是逃不掉,又何必惶惶不安呢?无论如何,一切都会有个结果。
想在胡彩蓝身上寻回青春记忆的林耀国终于明白,他的安然总要去见身生父亲的。
而胡彩蓝也意识到,就算她如何喜欢这个会在课堂中走神的他,但是她与林耀国,永远也跨不过那道道德的鸿沟。
她的初恋,终于被理智拉回。她在他的手背上留下的新的手机号及一本画着他点滴影像的课本,遗憾而现实。
那么,林氏夫妻在盛老师离世,胡彩蓝离去后,可以合好如初了?
这就不是善长写小人物感情世界的岸西的作风了,她可以让黎小军跟李翘的爱情围着世界转一圈,分分合合了近十年,最后却只是纽约街头重逢时沧桑的一笑,多么令人伤感。
同样《男人四十》也给我们留了一个令人寻味的悬念:当陈文倩想以话家常的方式重新溶入生活时,却不知林耀国半开玩笑似地提起了离婚的念头。
是呀,房贷也供完了,孩子们也长大了,而夫妻之间的感情没有所谓万能胶,人和人的感情可以瞬间亲密,也可以瞬间咫尺天涯。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个电影中一再出现的纪录片镜头,似是暗示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