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全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遥祭东昭伯父文,所有推荐精品散文都是精选出来的,欢迎读者细细欣赏。
一.
伯父辞世于农历闰七月十六日入夜时分,享年八十周岁整。当时他还正在石溪老家后山上割喂牛的茅草,是在劳作时突然谢世而去的。这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的白露。农谚里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乡里连夜打来长途电话。第二天一大早我与父亲就各自分别从厦门和青岛赶往了故乡。伯父的突然离世也搁浅了我与父亲原定于今年的深秋季节回到故乡萍乡或宜春为父亲举办七十岁生日酒宴并顺道周游九江的计划。
参加完伯父的葬礼回到厦门的许多日子里(乃至今天),心境都总处在一种戚戚切切的低迷状态,好似被层层的阴霾缠绕着,魂魄常不自知地就被放游于空寂的故乡田野村舍,飘飘荡荡在那静默的秋黄稻田、丘峦杂丛、清溪环绕的老旧瓦屋……,任思绪在虚幻的世界里潜行并朦胧地追随一位时隐时现的慈祥面容和瘦弱的身影。按照家乡农村习俗的说法,伯父如此离世是件喜事。但我不知道何故会总是双眼泪愍愍而黯淡无光,又为何情愿如此让神情憔悴而忘却何谓自悦。我不记得以前是否也曾有过如此近乎失魂落魄地来面对一位老者的谢世。
伯父是我幼年时期的挚友。后来因为彼此远隔千里而居,故数十年来相见次数并不多。故长久以来,对伯父的情感定位从未曾在我的内心被确认过(甚至通常是想不起他的存在)。我只知道每次见到这位农村伯父时,我都会有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喜气洋洋。他的离世让我的心神好些日子来就这么黯然地漂浮在了过往那纷乱的时空隧道里。后来才在潜意识里,冥冥地聍听到这老人一路走过的路上荡起一串沉稳的节拍,这节拍最后连成一曲悠长得不能望见其首尾的旋律,盘旋轻绕于故乡那青翠的土地之上,显现出人性朴实大方的道德美景,既清新自然亦流畅高雅。而当我久久凝视着这朦胧之“美”并逐渐清晰时,这“美”已悄然离我而去并渐行渐远,宛若正直上九霄而高飞远走。
永远不能再见到那笑盈盈地回头和招手了!于是我才知道我的泪水里流淌着不舍和赞美,我憔悴的面容里全是惋惜,我的哀嚎声中却为怀念过往的旧情,也为深深地愧疚自己本应早早偿还但却被我不经意而久久拖欠的真爱。于是我只好悲伤地长跪于灵堂之前,对着在天之灵而呜乎哀哉!
古代有言曰“人生七十古来稀”。我没有兴趣去探究其何故如此,只知如今生活在城里的人们,能够年享八十岁无病而终止于劳作之时者并非多数(其实在如今的农村也属少数)。而我这位二伯父就是其中的一位。据说他这一生从未住过医院,也绝少以汤药滋养来苟延残喘,故而从不曾拖累家人,反而在近八十岁还在田间和山丘上劳作,一如既往都是家庭中的第一劳力。中国人有“盖棺定论”之说。于是在那几天的葬礼期间,总能偶尔听到乡邻里一些小他许多岁数的老人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累死的,他修到了”。咋听来此话有点不通,但却将我的身心带入冥想之中。我想,此话含义之一是用来表达对其子女失职的责备和无尽地感叹世态炎凉伦理的败坏;二来是对如此能劳作一生且无病而终者表达他们心中言不由衷的羡慕。其实这朴素的言语也道出了一份不分阶层的人群所希冀达到的一个人生共同的追求:既要享福,还要长寿。另一方面也道出了对有生必有死的人生无奈的叹惋。同时也认可心灵修持到较高的清静境界后方能“寿终而正寝”的说法。
环顾四周,所谓享福和长寿者不乏其人。但无病而自然寿终者则寥寥无几。然世界上果真就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一生只遵从着日月的自然运行规则而不知疲倦地辛勤为家人能一代代繁衍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作成为一种习惯,残羹剩饭常是他们果腹之食;他们生性豁达,大多不是人们俗世观念中的智者,但他们一定是慈爱且祥和者;他们性情和言行自然流畅宛若天成,表情和祥而悦色,无需学校的教化,也不用清修避世,更不用学法,生来就能表里如一履行着人世间的义礼廉耻而成为社会一杆永恒的道德天平;他们从不求人给与施舍,你无法从他们宁静或笑盈盈的脸上查看到富贵和穷困的概念;他们也从不焦虑死亡的来临,而只在大限来临之前才会嘱咐并恳求亲人们别将他(她)火化(他们会说出怕痛这类话来作为理由),然后含着祝福的目光扫过生者的脸容而静静地闭目长眠。我这二伯父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也曾有过这类嘱咐并预言说他会突然离世。这种一生都秉持着自然真性的性格非是一般出家清修者可以企及升华的。共4页,当前第1页1234※本文作者:山痴※
遥祭东昭伯父文,对你有帮助吗?快把这篇优秀散文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