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铃
很多时候,我们的世界只有看到的那幺大,即便有网络有图书,你的所见所闻就是井底天空那幺大。
同学暧华被安排去西藏支教,原初她有点儿功利的意思,政途上的支教犹如淘金,积累的资本直接有用。半年支教期间,她疯狂地在朋友圈发帖子,要小孩子能穿的衣服鞋袜,要图书,各式各样的。帖子先是征集,后来是跪求。如果不是朋友圈发的,如今类似的帖子泛滥,真的没几个人当回事。衣服图书一包包邮走,换来了暧华的泪水飙升。
换了环境,也就换了思想。暧华支教结束后,一反过去投亲友问仕途的“嗜好”,而是潜心教学,得空就搞慈善募集,她说西边云彩落下的地方,有一群孩子在期盼着她的消息。大俗转为大善,改变她的,是她心底长存的善良,环境是催化剂。
暧华说,我,从来不知饥饿的一个人,突然看到了这样一群孩子,因没有袜子穿脚上长着冻疮,结痂的地方磨破了流着血水;拿一支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带弹簧的原珠笔作为学生的小奖品,学生却因从未见过而打不开;有一个学生将仅有的一块头巾送给我,怕我冻坏,是仅有的一块原本狭窄的世界突然洞开,心跟着大起来,大到能装得下贫穷、饥饿、疾病,能装得下世界,其他的都是浮云。
另一个同学第二个孩子过十岁生日,宴请亲朋。一个在农村工作多年的同学参加聚会时,看到堆满餐桌的鱼虾肉蟹,孩子们开心地追逐打闹着,对席面上的大餐熟视无睹,他惋惜地说,我工作的那个地方的孩子,从来没见过这些食物,他们是一群留守儿童,父母在内蒙古开矿,多年不曾回家。我们提议他把整盘未动的食物带些给孩子们。他说,不必了,没看过就不会有得不到的痛苦,看过了就会去想,徒增烦恼。
说起留守儿童,我想起女儿冰曾经参加过的一个交流活动。他们学校组织一个年级的学生乘车穿过一座城,翻过一座山,那儿有一个学校,全校学生加起来没有冰学校的一个年级的学生多。交流的其中一项是体验农家饭。冰和另外两名同学跟一个孩子走了一个小时到她家,饭不够吃,冰没敢吃饱,菜只有一个,清水烧冬瓜,一盘。
冰回家后立即收拾东西,将一些不常用的文具、玩具收拾进纸盒,邮寄到那个曾留下她脚印的那个地址。后来冰跟那个女孩经常互相通信,告诉她自己学校的概况,相约将来一起考同一座中学,那是全市最好的学校。那个孩子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写信是有限的联系方式之一。
在北京上了一年学的外甥女放假回家后,一改以前爱逛街的习惯,带着冰逛本市的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各类文化中心,还到省城去看画展听音乐会。冰跟着表姐参观完省城的城市规划馆之后,再说起省城来,有近期有远景,宛如省长一样如数家珍。她的心愿是将来到表姐就读的大学去,出来立刻变得有文化。
当冰看到暧华在微信里展出她在西藏的学生图片时,满脸黯然。她说,我有个理想,是在这个小学建一所最好的图书馆。我笑话冰不谙世事,图书馆固然好,对于那些孩子来说,未必是最好的。但冰相信,图书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她说的时候满脸虔诚。
很多时候,我们的世界只有看到的那幺大,即便有网络有图书,你的所见所闻就是井底天空那幺大。但是,我们所能想到的给别人带去的便捷,可以无界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