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散文一样生活
或许是因为现代媒介的日益发达,以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散文以其短小、明快、贴近心灵的特点及时满足了现代人的精神吁求,传达着人类越来越珍贵的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对于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青年人来说,如何摆脱存在的焦虑和苦闷,如何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平衡与自足,如何在物质欲念中把握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迷失,这不仅仅是心理问题,也是文学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生活问题。正因如此,我一直尊崇苏轼,他说他写文章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审视苏轼的一生,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姿态,更是一种生活姿态。那幺,能否像散文一样生活呢?梁实秋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论散文》),那是否可以说有一种散文便有一种生活、一个人呢?当然我也知道,在这个非文学时代抱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文学想象,是艰难的,但我也认为是必要的。
其实很多时候,生活不是散文,而是小说,甚至比小说更像小说,跌宕起伏,陷阱丛生,处处充满了荒诞和无奈,对许多人来说,这并非理想化的生活方式。我以为,散文应是一种生活状态,而生活应是一种散文状态,朴素,自然,真情,宽阔,深刻,这是好散文,也是理想中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生活,而我的理想生活应该是一种散文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虚无缥缈的生活;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生活,而不是随波逐流、自甘堕落的生活;是有温度、有人情味、有思想的生活,而不是冰冷的、自私的、低俗的生活。
有温度的生活。大学时候看了不少先锋派和新写实的小说,比如余华的《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刘震云、池莉的小说等,看完之后总感觉全身冰凉,一度产生怀疑和畏惧,生活真的是这样吗?残酷,冷血,鸡毛蒜皮,狗苟蝇营,仿佛一间封闭的铁屋子,没有光亮,没有温度。在后工业时代,我们的生活被越来越多的没有温度的机器包围着,呆得久了,仿佛人也变得像机器一样,按部就班,对什幺都无所谓,对什幺都没有热情。其实,生活并不难,难的是有温度地、有热情地生活,就好比爱情,爱并不太难,难的是一直保持爱的温度、爱的热情。没有温度的爱情是名存实亡的爱情,而没有温度的生活则是沉闷抑郁的生活。
那幺温度从何而来?热情从何而来?当然是从心底来。“哀莫大如心死”,如果心死了,身体便只是躯壳,没有温度,没有热情,满眼所见的都是悲哀之景,所以,一个人最先老去的不是容颜,而是心态,是对身边的人和事物不再抱有兴趣、热情和美好的想象,变得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所以我经常和朋友们说,有时间就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只是看看风景,成为一个简单而纯粹的看风景的人,甚至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有生命体验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有温度的生活,美的生活。
有人情味的生活。我很喜欢郁达夫说的一句话,叫“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人情味,源自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给人以爱与关怀的奇妙感觉,是一种由内而外感染他人的个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文学是人学,生活同样是人学,我们在生活中理解生活,在与人的交往中理解别人也理解自己。然而现在,我感觉生活里的人情味慢慢变淡,功利气息越来越浓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是随着现代通讯网络的繁荣而更近,相反,是越来越疏离,冷漠,以前是“天涯若比邻”,现在是“比邻若天涯”,甚至亲人之间也难逃如此:这可能是我们在现代性的社会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我甚至担心,总有一天我们将会深刻体会到格里高尔·萨姆沙(卡夫卡《变形记》)的悲凉,这就不仅仅是文学焦虑了,更是超越文学的生活伦理问题了。“像散文一样生活”,毫无疑问就是要过一种有人情味的生活,而散文比小说和诗歌更为“近人情”,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可以说,散文是文学中最具人情味的,不虚空,不伪装,离生活最近,离自我最近。
有思想的生活。没有温度、没有人情味的生活肯定不像散文,而更像是“梨花体”的诗歌,没有思想,没有重量。我们似乎慢慢习惯了不需要思想的生活,好像思想是一种负担,我们的生活越轻松越放纵越好,取消深度,放弃思想,过一种平面的、及时行乐式的生活,这似乎是和这个时代相互应和的,什幺“无厘头”,“恶搞”,“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等等,铺天盖地,诱惑着我们的眼球,淹没了我们的大脑。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狂欢、俗文化流行的时代,我们的文化样式中多的是一些肤浅、浮躁、追名逐利的东西,却少了一些人文思想和精神的深层观照。而对于文学而言,思想是第一位的,对于生活来说,思想是指引生活的明灯。
自余秋雨之后,有很多的所谓“大散文”,还有一些“小女子散文”,或说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拼接历史,讲些奇闻异事,或贩卖些风花雪月的情爱故事以诱惑读者,独独缺少个性、自由和锐利的发现,缺少真思想。而真正的大家往往是将思想寄托于散文的,深刻又不失美感,或在细腻温婉中,或在嬉笑怒骂中解释人间万象,最终成就伟大的哲思,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往往都是文学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的散文等,《论语》是思想,《庄子》是思想,《道德经》是思想。什幺是“思想”?思想是人生智慧,它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人生沉淀下来的精华,是弥足珍贵的“舍利子”。所以,我所欣赏的散文是有着丰厚的人生沉淀的、在场的、及物的、有重量的,而不是虚伪的、空洞的、不及物的、轻飘的,这和我们的“像散文一样的生活”是一致的。真正的生活是在菜市场里、车站里、医院里,是从我们的生老病死、日常物事中感知到的人生智慧和思想脉动。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1623-1662)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思想录》)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我们真的要努力好好地思想,好好地生活,有温度地、有人情味地、有思想地生活,把自己放到最低、最静的地方,敬畏生命,感知人情,理解人性,像散文一样生活,在生活中抒写自己的“散文”。我祝福每个人都能享受这样的生活!
(责任编辑:尉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