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筋水泥的格子走出,再依次蹩进钢铁之躯的盒子,写照了现代大部分都市人的生活。
人们将自己囚禁在方寸之间,主动舍弃人与人的亲近,主动舍弃沿途一路的风景,自以为特立,自以为保全,殊不知早已入了流,随了俗,捆一绑起自己的手脚,进而殃及心脑。
城市的拥堵,出行的艰难,尤其体现在节假日期间。狭窄的街道,因满目攒动的人头愈显紧张起来。愈来愈多出现在街头巷尾的钢铁之身,屁一股后的黑烟,头部的笛鸣,更增添了城市的躁烦。
车辆的剧增,加重了城市的负担。人们在抱怨出行无路,停车无位的同时,是否想到,缓解压力,减轻污染,应从自我做起。若人人都能自觉地“少开一日车”,那幺,“还我青山绿水的家园”,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和愿景。
心向原野,心向山林,曾经举手投足间的举动,而今却成了都市人的奢求,成了节假日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四肢的惰怠,促成思想的活跃,奢望方寸之外的精彩,奢望渐行渐远的简单。
渐次消失的日子,渐次淡出眼前的旧日时光,被友人空间源自家乡田间枝头的盈盈绿意唤回。那串串摇曳风中的榆钱和故园的写意美景,时时驱逐我出行的脚步。回归乡野,回归自然,成就了我再也无法按捺的激一情。
打小自泥土堆儿里摸爬滚打的人儿,对那片土地散发出的气息,有一种特殊的亲和。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那土得掉渣儿的乡音,听起来是那样熨帖动听。别说是滴着诱一惑,透着浓香的季节风物榆钱、槐花、杏林、梧桐,只田间地头的一株小草,一只小虫儿,都能为我荒芜多时的内心,增添一抹绿意,一线生机。
“即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远去的乡村》,为我们展现了如上所述的节节素描,段段诗情。亲切朴实的语言,悄然落在心头,撼动着一颗困顿已久、呼之欲出的归心。那夜晚排列成一行行如水的月光,晨间排列成一行行晶莹的露珠儿,冬日排列成一行行纯白的雪,以及随处排列成一行行如诗的葱……
一幅幅乡野的美景,写意在指尖,流淌在心上。无需崇山峻岭,无需浩浩江水,只“一面向阳的山坡”,只“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绿豆、小豆、豌豆、红豆,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便是对幸福,对梦想最好的成全。
“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捡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何为天籁?在生灵面前,在天物面前,所有的声音都显得多余,都可称之为噪音。
安恬如乡村,寂静却不寂寞。蛙鼓鸟鸣,此起彼伏,冲淡了不时降临的时光空白。而雨于云、虹于天空、泉于山、鱼于河、燕子于屋檐、狗于夜晚、雄鸡于黎明、子孙于暮年的填补,催生的不只是田园的乐趣,更多的则是对人们心智、人伦、风情的唤醒。
屋梁上那对承担着作者第一任数学、音乐、常识老师重任的燕儿,以它翩然舞动的身姿,“一遍一遍教我识数:1234567;一遍一遍教我识谱:1234567;一遍一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
这溢满童稚童真的言语,在现今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听起来那样的温润可人儿,又恰似一股清泉,自焦渴龟裂的心底溢出,瞬间地滋润柔软,于身于心,自有一种无可替代的抚一慰与陪伴。
这淳朴简单的日子,看似渐行渐远,但在内心深度地刻画与珍藏,以及被人们如此强烈地回味与向往,又何曾走远,何曾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