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山隐隐水迢迢,铁索桥畔情未凋。桥不仅仅连通此岸与彼岸,作者赋予桥特殊的含义,使一座普普通通的桥有了情,添了景,将朴实的人们渡向幸福与天堂的康庄大道。
经年的漂泊,让我吃过若干的苦,走过若干的路,也见过若干的桥。铁打的,水泥砌的,石建的,木搭的,现代的,古代的,城市的,乡村的……真是数不胜数。即便这些桥再大气磅礴,气势雄伟,让人拍案叫绝,但是,能在我心中刻下永久烙印的桥,还是故乡的那座铁索桥。
今年春节回到老家,那座铁索桥又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那座铁索桥建于八八年的秋天,那时我刚初中毕业。那年夏天,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摧毁了村民们通向外界的唯一的古老石桥,大家便突发奇想,设法修建了这座铁索桥。在村民们不断的努力和奔波下,一座别拘一格的铁索桥就悬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之处,静静地横跨在那条毫无名气的小河上了。放眼望去,十几棵粗一壮硕一大的铁绳索,分别咬住了小河两岸的两座青山,就把两岸的人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也把这个封闭的小村庄与外界连在了一起。
铁索桥的结构相当简单,在小河两岸的青山石壁上,分别凿八个大孔,扎下一些厚重的钢筋混凝土坯子,把八根硕一大的铁索按照一定的间距深埋在其中加以固定,再用铁丝把较为厚实的木板整齐地缠在铁索上,就完成了桥面的建设。然后,又在桥面的两侧,根据桥面的宽度,按照一定的比例和高度,分别架上四棵略细一点的铁索,每两根铁索之间再用铁丝相互缠绕,形成牢固的铁丝网,铁索桥的护栏就形成了。这样,一座通向远方并承载着若干希望的铁索桥,便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峻工通行了。
桥虽简易,但却实用。纽带一般,把外界与村庄联系了起来。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这座铁索桥,始终保持着一惯不变的样式和情调,与横卧在萧瑟的村庄里的农家屋舍相互辉映,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貌似一幅绝妙无比的丹青。
于过客而言,最紧张而又富有情趣的莫过于过桥了。
过客只要一脚踏上桥面,定然会在瞬间让你绷紧神经,精力骤然高度集中。随着步履的前移,整个身体就会随着铁索晃动的弧度,轻轻地摇摆。顿时,犹如一个歌手拨动了天籁之中无声的琴弦,颤悠悠的,心一痒痒的。虽不能余音绕梁,九绝回环,但却能使过桥之人惬意万分,顿觉整个身心的疲惫,人生的烦恼,心里的不快,都会在瞬间消失殆尽,让人忘乎所以。如若停下一身来,站在桥上,手扶栏杆,凭栏远眺,小河上下千余米的奇异风景,都会尽收眼底。洗耳恭听,脚下水流潺一潺,波涛翻滚,旋涡匍匐,涛声虽不湍急,却能让人浮想联翩。环顾四周,路从青山绿水间爬过来,将阵阵温馨送至你的心扉,叫你目不暇接。俯首沉思,小桥似乎就背负着你心中的希望,它静静地横卧着,将彼岸的芳一香绿意,形成一个特殊的交叉情结,置于你的胸怀,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抬起头来,便能看见向远方延伸的路和所有的希望,它们活力四溢,穿越时空,又远远地奔向了天涯海角……此情此景,虽不能说让人心旷神怡,但至少也称得上怡然自得了。
假若时至仲夏,远远望去,杨柳飘绿,芳草连天,绿意流淌。每当夕阳西下,余晖送走归鸦之时,沿着高矮不一的山岗,定然会看见三三两两的村落人家,坐落在墨绿的山坳里。房屋依山傍水而建,炊烟随风凫凫升腾。不仅会让人联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隐逸。或许,哪座茅舍中真的就会有一位隐者高人,他忙时耕田种豆,闲时饱读诗书,抱膝长吟于野外,只待“茅庐三顾”之时,大展鸿图,让人驱驰也!那些忽明忽暗的乡村小道,蜿蜒盘旋,肆意交叉,貌似一毛一细血管,静悄悄地把铁索桥与分散而居的农家房舍连在一块。若是忙碌的季节,村民们定然会在小道与铁索桥之间不停地穿梭。他们扛着犁披着蓑,吆喝着牛马猪羊,驱赶着鸡鸭飞鸽,唱着灵动的山歌,在迷茫的炊烟里幸福地游走一生一世。此情此景,虽不繁华惹人,也不魅力四射,但却动感十足,俨然一道古朴自在的水墨风景。
如若你注意脚下的桥面,那些一天天背负着沉重任务的木板,好象突然间就在与憨厚的鞋底的摩一擦声中日渐发亮了,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似乎能够让人听见那原始的来自彼岸的脚步声。诗意朦胧,意象清雅,恰似《梁父吟》中“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之幽美意境。
对纯朴的村民来说,铁索桥的定义就是纯粹的桥,旨在让人通行。在他们看来,无论从风景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艺术的成分出发,或者从实用的程度着眼,铁索桥都没有超越桥的含义。在他们心中,有水就有桥,这是天经地义的存在,也是永不变更的真实。
路无尽头,路边的水也无尽头,唯独水上的桥再大再长也能让人穷其端。
“宁欺山不欺水”,这是山民先辈们垣古的遗训,山再高也可以征服,水则茫然不可欺。水是生命之源,它可洗涤人的灵魂,是神圣不可侵犯之物。遇水只能架桥。因此,桥,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桥,不但可以渡过穷困,渡过余生,渡过灾难,还可渡过战争,渡过厄运,渡向彼岸。因此,宁栽花不栽刺,宁搭桥不毁路,就成了村民们古朴善良的人生信条。于是,过河就不能拆桥了。当我们从桥上安全通过顺利到达人生彼岸之时,桥就已经超越了自身意义的范畴。只有陈子良的“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刘禹锡的“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的真实与存在,我们仿佛还能够触一摸得到。至于卢照邻的“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李百药的“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之遐想,就留与过桥的你去慢慢揣摩了吧!当然,纯朴的村民是不可能联想与体会到这些的。
如今,随着“三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经济的日渐腾飞,多座富有现代气息,安全、便捷的水泥大桥,早已巍然屹立于故乡的小河之上了,铁索桥全然成了历史的摆设与印记。即便如此,那座铁索桥依旧悬于两山之间,依旧风姿卓绝,只是略显憔悴、荒凉与破败。铁索锈迹斑斑,桥面木板偶有脱落,很少有人再从上面走过了。但无论岁月如何沧桑,时代如何飞跃,它的雄姿依旧存在,关于它的记忆依旧存在。那座铁索桥,亦然成了一段历史的见证。
其实,我们这些过桥之人,永远也不会意识到:那些造桥之人,为什幺要用他们的生命与精神、灵魂与血肉当作桥墩,永远永远地沉浸于湍急的水流之中。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明白:默默地让过往的后辈行人,享受着两一腿跨越河水的快意,才是他们永生的追求与信念。
青山隐隐水迢迢,铁索桥畔情未凋。
铁索桥,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是美好生活的符号,它承载着整个村庄伟大的梦想。
铁索桥,代表着改变,象征着飞跃,意味着跨越!它是整个村庄通向幸福与天堂的康庄大道。
山依在。水依旧。桥依然。情未了!
2011、02、22于贵州六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