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里的小乐队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散文 >
 
庭院里的小乐队
2017-04-25 16:50:21 /故事大全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时我的家庭较大,兄弟姐妹十个,主房有十五间,一律门朝南,东西偏房六间,从而形成天然的大家院。家院内有规则地长着各种果树,春天桃、李、杏争奇斗艳,芳一香弥漫;花香未散,苹果、香梨花姿又展。在桃、李、杏的甘甜里,葡萄、石榴、枣、柿子、栀子花又前赴后继地吐露芬芳。夏、秋的晚风吹过,迷醉的我,被门前荷塘飘来的阵阵清新的荷香唤醒。

正因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春、夏、秋三季,晚上来我家纳凉、聊天的人特别多,男一女老少都有。椅凳肯定是不够坐的,索性就拿几张芦席放在地面,争先恐后挤满了人。有时实在呆不下,年数大的老人便蹲着,知趣地蹲着一抽一自己的老旱烟。更多人索性就倚靠在果树上,怡然自乐。

人们喜欢来我家纳凉,还有个重要原因:我们兄弟六个在父母的熏陶下,都喜欢书法和乐器。到现在为止,村上人家孩子结婚新房或春节的对联,都少不了我们兄弟几个各有千秋的墨迹。

记得每逢纳凉时,老大的洋琴、老二的二胡、老三的三弦、老四的笛子、老五的萧、我的中山琴,都会出场亮相,简直就是小型的乐队。合奏最多的是《阳关三叠》、《渔舟唱晚》和《二泉映月》。当然绝少不了《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因为不演奏这两首乐曲,直接演奏其他乐曲就是对一毛一主席的大不敬,就要挨批,甚至要戴上用纸糊的高帽子游街。

当时大一嫂是公社妇联主任,二嫂是高中毕业生,三嫂是知青。在村子里或者整个公社都是闻名的,可以说是“三朵金花”吧。每当她们高兴时,总会轮流上阵,演唱她们自己认为拿手的歌曲或戏剧,最多的是样板戏,像《红灯记》里的铁梅和《沙家浜》里的阿庆嫂的唱段。当然也少不了当地土生土长的淮海戏,如《春苗》、《海港》等片段。

嫂嫂们的演唱,往往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旦有左邻右舍的高手按捺不住性子走上前来,她们就会主动停唱、让位。于是“乐队”就得重新和弦、对腔,直到演唱者满意时,才重新伴奏。过门之后,演唱者会尽力地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去演唱。

喜欢演唱的人,一听到乐曲,好像不唱嗓子会痒一样,有时会争先恐后地上阵。一遇上这种情况,可就难坏了我们兄弟六个了,不知道为谁先对腔才好。每逢此时,只能是我父母出面调停,甚至有时还要折断小棒子,让他们抓阄,天意定先后次序。

说真话,我们的伴奏,有时根本没有谱子。就是有谱子,在那时没有汽灯,更别说电灯(那时村里人,只是听说过电灯),在晚上也是看不见的,所以伴奏也就是跟着演唱者唱腔后面和音罢了。有时和不上来,就停了,尽力演唱的人有时也发现不了。待发现时刚要停唱,乐声又起了,只好接着感情唱下去。

天晴时,兄弟几人,总是在月光普照处演奏。有时下小雨,如果演唱人高兴时,迫不得已移到果树下继续伴奏,直至室外确实呆不住人了,才能放手回到屋里。倘若邻舍还赖着不走,还得继续伴奏,但只能裁减乐队人员,因为那时房间很窄,不到四米宽,人多挤不下。喜欢听唱的人挤不下,只能到隔壁的房子里去听。

在那种年代,我们兄弟乐队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打发了人们很多无聊的时光。但好景不长,因为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的变迁,老大调到县城,老二迁到省城,老三搬到港口,老四做了专职医生,我迁到江南,老家只剩下孤零零的老五的洞箫,在凄美地吹着,但很少有听众,只是自娱罢了。听五嫂来电话说:“每当老五吹到动情时,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我感慨地说:“别让他独自吹了,等我们兄弟到一块再……”话实在是说不下去,因为自从父母过世后,至今数载,我不知别的兄弟回过老家没有,反正我是没有回去过,工作的繁忙使我无暇它顾……

老宅啊,老宅,何时能再听到兄弟乐队的管弦合奏呢?!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七夕.倾听
下一篇:七夕·听雨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