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晚了,被叔叔催着赶快准备好,上午乘车上噶陀寺,拜见莫扎法王,去晚了见不到,因法王下午不会客。一早在山下住地时,叔叔与法王的大管家电话联系,了解法王现在是否在山上,请他安排好与法王见面事宜。
噶陀金刚总寺的第八十三代教主、尊贵的莫扎法王于1930年出生,是世界第二金刚座噶陀寺的五大黄金法台之一,被认为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至今已转世19次,此世被尊称为“噶陀之父”。藏民称之为莫扎仁波切,“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这是藏族信教群众对活佛敬赠的最亲切、最为推崇的一种尊称。宁玛派不同其他教派的特点是重密轻显,可娶妻生子,据介绍,如果法王前世是有妻子的,转世之后还可以娶妻,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约十时多到达山上,在前往文武百尊坛城的路口,遇见佛母座在轮椅上,看起来她应该有70多岁了,面色慈祥,她看我们的来到便笑脸相迎,叔叔上前道过扎西德勒,佛母会一些简单的汉语,她声音宏亮,爽朗明快,但我听不懂她是请叔叔帮做什幺,叔叔告诉她吩咐管家来说就行了,并询问法王在吗?佛母立即叫身边的扎巴带我们去见法王。
“扎巴”在藏传佛教中指一般普通的僧人,而我们常把僧人都统称“喇嘛”,其实,“喇嘛”并不是对僧人的通称,而是专指“级别较高的僧人”,是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僧人的专称。这位扎巴找到管理法王起居生活的另一位扎巴,他带我们来到文武百尊坛城里一座寺殿,转上三楼后,用钥匙打开一个房门,与法王通话后请我们进去,我们一一脱鞋而入。
法王正盘座在靠近窗边的床上,叔叔先前去向法王问好。因为是第一次见法王,我取出了叔叔为我而备的一条哈达,也随即上前向法王敬献。莫扎法王,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身形伟岸,面容和善,目光纯净而睿智;他能懂会讲汉语,且思维敏捷,也很健谈。叔叔向他汇报了大雄宝殿工程的情况和进度,法王表示感谢,不能完全听懂法王的话,但听出了他称道:从遥远的南方来这里建设大殿,你们的心是白白的。叔叔还关切地提出当地的饮用水卫生问题,过去藏民取水是用透过岩石渗出的水容易使人得结石,如今在这海拔最高的山谷上建立了一座供水工程,应用表土的水流一出并经蓄水池沉淀过虑后,可供整个寺殿的生活饮用水,对人一体更有好处,法王对此很是赞赏。半个多小时的会谈很快过去了,房外的扎巴进来递上几个小礼盒后在门边站着,法王分赠给了我们各一个礼盒,我们提出了与法王留影,法王爽一快答应了,他平近亲切,笑容慈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行意想不到的见到了尊贵的法王,并能得到法王的赏赐,这是我莫大的荣幸,特感谢叔叔的引荐。
从没学过佛法,也没感受过佛教朝拜、摸顶、加持等礼仪,但是佛学教义流传了上千年,在藏区得以持续的传承宏扬,一定有其深奥的道理,其中的许多佛学哲理也被广为流传。从网上搜索过一些资料,莫扎法王是一个传奇的人,他在对一批前往噶陀的汉地信众口传“噶陀光明金刚藏”之前的所作开示,浅显精辟,使人为之感动:
“……你们不畏辛苦,远道而来,我由衷地表示欣慰与敬佩。
你们是汉民族,能接触到一位那幺好的藏传佛教的上师,得到金刚乘的佛法,是无始善业因缘累积下来的。我认为你们有前世修行的善缘,才有今生的福报。你们已经有很好的上师和阿阇,应该要好好跟随他们学习佛法。……
我们能生为人身,是很不容易的,能够得到暇满人身,更是难得。暇满人身不只是得到人身而已,要有因缘福报,又能追随佛法,在佛法中不退转,这才是暇满的人身。
无始以来,我们每人都有贪、嗔、痴、慢、疑等五毒,这些是堕一落的来源。破除我执就可以利益众生,利益自己就容易伤害自己,利益他人却是成就的来源。而菩萨和凡夫的分别就在这里。如果我们有财富有能力付出,真正受益的是自己。
……多想一想众生需要的福报,常常作无私的奉献,最后就会像佛菩萨一样。如具圆满无垢菩萨,连双眼都奉献出来,我们在心态上也要如此去想。
……慈悲,是以众生的需求为主,是我们成就的来源。
所有众生中,对我们最有恩德的是父母亲。尤其是母亲,可以为我们而舍生。虽然我们长大了,常把父母亲当作佣人,不记得他们过去所付出的一切,完全忘记了母亲的恩德。而一切慈悲的来源,却是透过对父母的孝顺而产生的。如果把每个人累世的肉一体堆积起来,会比妙高山还高,比海洋还深,作一个修行者对众生产生的慈悲心,要先从孝敬父母亲扩大起。现在我们也身为别人的父母,拥有暇满人身学法,有因缘修行,正是报恩的时候。
……在一个家庭历史中,往生者多于新生者。轮回中有许多是自己的亲人,可是亲人死亡时,只用眼泪水是解决不了事情的。唯一对亡者有帮助的是修行。修行是在轮回中能帮助和利益众生的事。
修行要改变心态并不容易,要靠闻思佛法来改变自己的言行。要多多努力,慢慢地来,修行一天就算一天,浪费一小时就少一小时。
虽然我们现在具有暇满人身,却不知道离死亡的时间还有多久?何时命终?每个人死亡的方式都不一样。表面上人的寿命很长,其实每人的寿命很短,只要我们好好修行,就不用恐惧死亡。
……过去的因,会成熟在今生,所以我们时时要保持善念……
在修行过程中要常提醒自己:寿命无常、人身难得。如果我们具备了这两个观念,不用多大努力,自然修行的智慧会从心中产生出来。
……金刚乘的加持力来自上师,应该视上师如佛。未亲近上师前,先观察上师,不是一窝蜂地去灌顶,一旦选择了上师,不管上师行为如何,所见的一切都是来自己的业力,应视上师如佛,只要有绝对的虔诚心,不管跟随的上师,是否如你的意,一定会得到佛的加持力。
特别是在金刚乘,对上师要绝对的虔诚,现在虽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一旦自己的业力清净,就会得到上师和佛菩萨完全的加持。所以对修行者来说,最重要的有二:一是虔诚的信仰,二是清净的见地。如果不如是,就和世间法一样没有区别。
……我们对所做善事的所有功德,要记得回向……
你们对噶陀寺付出的很多,如佛教大学、闭关中心的长期护持,以及对此次大法会的协助,所做的一切,我在此随喜。”
佛心渡人,人心自渡。我读到这些文字,确是有种自渡的感觉。
旅行是心理、地理、道理三理的结合。旅行不仅是让脚步去旅行,更是让心去旅行,让思想去旅行。旅行对于我是享受在路上的过程,是我内心另一个动一态的故乡。
想起了曾读到的一首诗: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一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能与你相遇。
在路上,人与佛,心思竟如此接近……
下午,我沿左则山腰到了位于山顶最高处的洛嘎法王的家参观,并前往在建设的噶陀寺佛学院工地,佛学院建在山脉的半腰接近山顶,与大雄宝殿遥相面对,其主体建筑已初步形成框架的结构。
上到半腰山顶,左侧可欣赏到峡谷风光,俯瞰下去一览众山小,从谷底到山腰上都有星星点点的藏民居分布。我不禁猜想:住在这风景绝美之地,住在这穷乡僻壤之地,他们的生活是什幺样的呢?有一点可以肯定,外面的世界无论多幺“精彩”,不管你今天买了苹果四代、明天买了五袋苹果,都与他们无关,他们依然保持着原始却淳朴的生活状态,他们没有带二块手表,却一定是已经实现了“和谐社会”。
半腰山顶的右侧能观看到噶陀寺全貌,大经殿、光明殿等雄伟的主体建筑上的金顶,殿外宫顶及飞檐等装饰皆为镏金贴合,在艳阳高照下,金顶熠熠生辉。大殿的四周是占据半壁山坡的大片层层叠叠的关房僧舍,成为这荒山野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些庙宇关房的土木之间,倾诉着多少重建的故事,故事中的大小人物,不论出家或在家,不论还在世或已经圆寂的,他们总是对心中的信仰,充满着坚毅无比的虔诚!
雪山、蓝天、白云,连绵起伏山峦的自然有种忘我的美,我环顾群山,回首来时路,回向八方众生、回向今生及来世的父母兄弟、回向相识或不相识的亲人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