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前一天,我向叔叔提出我的回程计划:从白玉沿金沙江北上到德格参观着名的印经寺后,再由德格经317国道返成都。据了解,白玉到德格不通班车,一般是拼车或包车,包车到德格300元左右,全程100多公里,要走三、四个小时,基本是沿着金沙江边一直到德格,且从德格到甘孜要翻越川藏线“第一高”、“第一险”之称的国道317线雀儿山路段。主峰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是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分水岭,而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垭口,不仅是四川公路的最高点,也是整个川藏线海拔最高的地方。因此雀儿山有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的称谓。叔叔考虑到路程的增加、时间的不确定和我一个人路上的安全,还是让我从白玉直返甘孜,并联系到白玉的熟人买好了每天一趟、早上7点从白玉开出的定时始发班车票。
又是起早赶路了,从来时的道路继续返程旅途,只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四点半的手机闹铃,起来简单洗漱后,京华把车打着预热,尽管白天在阳光下可穿短袖衣服,但夜晚气温却是零度以下,车窗的挡风玻璃已经凝结了一层薄冰,用雨刮也刮不下来,只有预热发动机后慢慢溶化。五时从河坡住地出发,天还很黑,越野车摇晃的行驶着,来时和返回都是在黑夜里行走在这四川与西藏交界的金沙江边,曾在一座吊桥停留过片刻,我没有跨过金沙江,虽然不能完全看清这深山峡谷,但耳边响起金沙江激荡的涛声,我仍会感觉到这川藏线的那些水急山怒的激动人心的景观。通往白玉的颠簸的碎石路,路况较差,要小心的选择路线以避开炮弹坑和山上滚落的大石头。
六点半到达白玉县城,天色还没亮,这座处于深山角落的高原小城还在安静地沉睡。四天前来白玉时是下午五点多钟,下车后在车站前的这条路面并不宽阔的街道行走了一段,两旁的成排地长着高大浓密的高原柳树和杨树,几乎遮挡了整条道路的天空,印象中县城不大,没有一般高原小域常见的杂乱,显得安详而洁净。一条小河穿城而过,一条主要街道几乎就是全部,城里行人中有不少懒散悠闲的藏汉民族,不似甘孜街头上满是红衣僧侣。这里层层构建的红顶白墙的藏式建筑,从赠曲河畔一直漫延到半山坡上,宛如塞上江南,风光旖旎绝伦!
白玉是藏语译音,意为“吉祥盛德的地方”,相传是如来佛和观世音菩萨传授无上密咒大法之地。因为交通的不便,到白玉地区的旅客较少,听说过它的人实在不算多,深入此地的外地人更是少之又少。
其实,白玉不论是它“吉祥盛德之地”的藏语语意,还是被翻译成汉语后“洁白无瑕”的字面意思,都带着一种美丽动人的纯洁光环,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翻开这片神奇高原的历史,就会看到一幕幕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遗迹、神秘的白狼古国与萨玛王朝遗址、康区历史上第一座寺庙噶陀寺、宁玛派白玉传承的祖庭白玉寺、活化石一般原始的山岩父系文化、神秘而荒凉的树葬仪式、号称来自“格萨尔王兵器库”的河坡藏刀……
在古代,白玉一直被作为沟通茶马古道南路和北路之间的桥梁,从而发育出了丰富而深奥的古老文明。但是,在现代社会交通如此发达、信息如此便捷的时代,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却很少被外界所知。据了解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是它位于国道317线和318线之间广大的原始高山林区,崎岖难行的交通状况和原始复杂的地形地貌,使绝大多数旅行者望而生畏;其二是当地民风剽悍粗犷,各原始部落的风俗时有惊世骇俗之举,所以也令一般人不敢轻易涉足。
在车站门前等了十多分钟,联系到在县城的朋友,他递给了我们买好的班车票就离开了,虽然他是住县城,但一早赶过来送票,真是感谢他了。因提前委托购买的车票,座位是2号比较靠前,班车是七点开出前往康定的,离开车还有十多分钟,与京华在车站旁的一个早餐店各要了二十个水饺,吃完后开始上车,便与京华道别了。天色微亮,班车已经开着小灯驶出了车站。车上的座位几乎坐满了,车内有几名僧侣,旅客中有一半是藏族,有的穿着已经很汉化了,和司机说起汉话来还都挺流利。旁边坐的是一位在白玉县工作、前往康定开会的汉人,他说他不是本地人,但也经常跑这条线路。
七点三十分班车开出了县城,向东前行去迎接晨光。车上的暖气很快就阻灭了寒气的侵袭,我注视着窗外,贪婪地将外面的一切都尽收眼底。天色渐明起来,这条路侧的小河没有冰封,晨雾飘浮在河水表面、升腾在山间,河水的流动让隔着车窗的我似乎也可以听到欢快的潺音。
天亮的时候,看见了一些藏族小学生背着书包沿公路边走向学校,遇到我们的班车经过时站立敬少先队礼,有的还向我们挥手致意,面带微笑,真是纯朴的民风、可爱的孩子!只是没来得及举起相机班车就过去了。
沿途上来一些短程的旅客,车内的充实已达到了顶点。十时三十分到达昌台,这是白玉县一个较大的行政区,据说这里有比较着名的亚青寺,我没有去亚青的计划和冲动,也就过路而已。司机师傅定点在这里吃饭,我们就停在了区派出所门口。本来我也想吃个鸡蛋面什幺的,但是在这唯一的小饭店里根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其实这时候的午饭时间还早些,索性不吃了,背包里还有来时带的压缩饼干,叔叔说路上经常的道路堵塞、汽车抛锚,荒山野岭下有时候坚持要一二天甚至更长时间,什幺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一定要备带多些干粮,现在正好继续消耗同时减负。
停车半小时后继续赶路,从昌台到甘孜,沿偶曲向东,海拔开始提高,曾根寺草原一望无际地向远方展开。有一大段路是在海子山上行进的,海子山海拔4600米,有多处小湖,山口处是突出的石岩,在雪线以上相对海拔高、险峻。接下来要翻越卓达拉山,一路下山,高山灌丛出现在大块的岩石之间,这一带地形应属冰川漂砾。
下山后过雅砻江,又来到了甘孜县,它位于雅砻江北岸,海拔3390米,“甘孜”即得名于县城以北依坡而建的甘孜寺,意为“洁白而美丽”。4800米的卓达拉神山,就是从观景台看到的雪山,这我已经是第二次敬仰,难以想到我是从山的另一边翻越过来的,而甘孜就在神山俯视之下。在甘孜车站暂短停靠,班车就继续奔炉霍而行。
从甘孜与炉霍的卡莎村开始翻锣锅梁子山,村北高原谷地中有风光秀丽的卡莎湖,该湖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湖周多村落和寺庙。当到达卡萨湖的时候,炉霍的距离也就清晰不远了。
炉霍县位于甘孜州的中北部,县城新都镇海拔3250米,属半农半牧区。东接道孚,西北与甘孜相邻,西南与新龙接壤,北面毗邻色达,东北则与阿坝的壤塘、金川两县相邻。据了解这座小城曾在1923年3月24日、1973年2月6日和2011年4月10日发生三次地震,特别是1973年的7.9级大地震把县城夷为平地。如今已是一个现代都市气息、民族特色颇浓的小城,商贸交通很热闹,但旅游并不发达,似乎只是川藏路上一个匆匆的驿站。川藏317线从东南至西北贯通全境,历为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马古道之重镇。炉霍过去称“霍尔章谷”,藏语“霍尔”意指蒙古人,“章谷”意为山岩石上。因霍尔章谷土司的官寨处于山岩上,系蒙古族后裔,故称“霍尔章谷”。清光绪二十三年终(1897)置屯时取名“炉霍”,因炉(打箭炉)至霍尔为入藏要道故名。在这里曾是格萨尔征战的主战场,红军长征也在此驻扎修整半年多的时间,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和丰富的遗迹,让人怀想与留念。
接近黄昏,炉霍以夕阳迎接我的到来。下车后我抓紧找住处,考虑明天一早的赶车,就在车站停车场内的旅社找了一个单间,进去简单打量一下就住下了。随后出来在四周街道短暂的转悠拍摄,炉霍的寿灵寺占据了城北的一面山坡,可惜天色已晚,就在一家小饭店吃完晚饭后回到了住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