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长河映丰碑
主页
传奇故事
人生故事
民间故事
幽默故事
故事会阅读
爱情故事
奇谈怪事
中篇故事
睡前故事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散文
>
大漠长河映丰碑
2017-04-25 16:50:32 /
故事大全
大漠长河映丰碑
李乐学
根据一毛一|泽|东“屯垦戍边”命令,进疆人民解放军一部于1954年10月7日就地转业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一团一。在这支脱一下戍装的生产建设大军中,有一支闻名新疆和西部的建筑施工雄师——新疆兵一团一建筑工程师。半个世纪以来,这支建设大军以三代人的青春、汗水甚至鲜血,在天山南北铸起的一条条铁路、公路,一个个水库、电站、油田、机场、工厂,一座座城市……就像一座座丰碑,永存西部,也为新疆的开发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大漠雄风,汹涌着地球一隅的万年沧桑;长河落日,纪录了兵一团一建设者的千般辉煌!
为了湟渠更辉煌
伊犁河三条支流之一的喀什河,出西天山尼勒克峡谷山口向伊犁河奔泄而来,在东巴扎以东三公里的缓冲地带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继续向南流淌,在雅马渡汇入了伊犁河。
喀什河拐湾的河床处,有一道土坝,土坝西头有一条引水大渠,这就是有名的湟渠。
说起湟渠便要说到林则徐,伊犁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和锡伯族人民,甚至新疆各族人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被道光皇帝发配伊犁期间,忍辱负重,曾经主持修建了造福一方的湟渠水利工程。道光把林则徐发配在这儿的目的,是出于对林则徐的惩罚和羞辱,然而历史却使林则徐的精神人格获得了不朽。湟渠之水从1844年引流成功到现在,150多年来使-乳-白色*的天山雪水源源不断流进号称塞外江南的伊犁谷地,浇灌着广袤的牧场、田地和果园。所以说,医犁地区各族人民对林则徐有着特殊的感情。
百年沧桑,岁月的风尘使湟渠逐渐堵塞、衰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zheng府决定在湟渠渠首河段,建设喀什河引水枢纽工程,同时整修和扩建湟渠。
1966年夏季,伊宁到焉耆的0503公路建设进入尾声,参加这条天山公路施工的兵一团一工二师(建工师前身)十四一团一接到工二师师长傅志华的命令,命令该一团一调动施工人员开到喀什河出山口安营扎寨,建设喀什河引水枢纽二期工程。调节湟渠水的一期工程,已在上年由工二师十三一团一完成施工。即将建设的二期工程将把喀什河水截流,使一期工程充分发挥作用。全套工程总体设计是,由拦洪闸、进水闸、拦污桥组成的枢纽系统,根据季节和灌溉的需要,将喀什河水部分或全部截流并调节到设计水位,然后引进西岸的湟渠和东岸新挖成的大渠,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继而为下一步的发电工程打好基础。
兵一团一工二师十四一团一决定,由工程一大队完成这项施工任务。工程一大队是兵一团一历史上不能不提的一支工程建设队伍,曾经参加建设过乌鲁木齐—库尔勒的天山公路、伊犁—昭苏的伊昭公路、伊犁—焉耆的0503公路、独山子—乌鲁木齐的0602天山公路,参加建设过北疆的玛纳斯河、奎屯河、乌鲁木齐河、南疆的开都河、孔雀河、塔里木河等引水枢纽工程及其配套水库、电站工程,参加了兰新铁路百里风区施工,执行过塔城“三代”戍边任务。196一9年兵一团一工二师被肢解时,工程一大队被分散安排在兵一团一农八师。1974年成立兵一团一南疆铁路工程纵队(现在的兵一团一建工师),工程一大队调回南疆铁路工地,划归兵一团一铁路工程纵队……
那年夏、秋两季,工程一大队调动了三个施工连和一个民兵连的千名职工,沿着林则徐当年的足迹进驻喀什河两岸,开始为修建引水工程准备了充足的沙石料。
这年入冬之后,喀什河水流量陡减。一团一参谋长单一农和汪富荣大队长指挥人马,在河湾上段对喀什河强行截流,把河水逼进一期工程重新修建的西岸大渠即湟渠之后,再在喀什河主河道开挖基坑修建拦河大坝,为以后的引水、发电打好基础工作。
在开挖基础施工中,工地上进行频繁的大爆破作业,一阵急促的哨声过后,整个工地天裂地崩硝烟翻滚电闪雷鸣。半个小时后,爆破结束,在远处躲避爆破飞石的人群、马车、牛车、一毛一驴车,在解除警戒的哨声里,潮水似的从四面八方奔向施工现场。人群里不但有一群群身着工作服的兵一团一职工,还有许许多多身穿老羊皮袄的少数民族民工。兵一团一职工手推肩拉的是人力车,民工们赶的是一辆辆畜力车,远远看去,数不清的人力车和畜力车就像蚁群一样,来来往往着把河床里爆碎的土石运往河岸的高地。虽然已是数九寒天,炮工班的小伙子们却都脱了棉衣挥舞钢锤打一炮眼,有的甚至赤膊上阵,金属的撞击声此起彼伏撼天动地。
1966年伊犁河谷的冬天,是一个十分寒冷的冬天,最冷的日子里,气温降到摄氏零下30度以上,呼一呼的寒风把河里的水汽凝结成雪粒四处弥漫,工地上施工的人们不但衣服、帽子上结满白霜,连眉一毛一、胡须也是白的。在千名各民族群众大力支援下,工二师十四一团一工程一大队于12月初完成了喀什河引水枢纽渠首二期工程拦洪闸、进水闸、拦污闸的基础土石方开挖。工地上搭起了大暖棚,用大油桶改做的一个个大火炉把暖棚烤得春天一样温暖,工人们实行两班倒作业,开始浇灌三个闸伐的混凝土基础。
1966年12月31日,是兵一团一这支施工队伍历史上不能忘却的一天,也是我们这支施工队伍经受严重考验的一天。
因为这是一年里最后一天,职工食堂改善生活,大队部安排上一个班次提前一小时下班,下一个班次推迟一小时上班。平常,每天晚上北京时间8点为交接班时间,这天从晚上7点到9点,工地上虽然灯火通明,除了警卫和个别值班人员,几乎没有施工人员。
一团一部派来的工程师贾毅和大队部的施工技术员傅一鸣等人,利用这个间隙支起仪器,复测拦洪闸底板部位,为下一道工序作准备。
这时,从喀什河出山口的方向,传来一片犹如火车穿越特长隧道发出的异常沉闷的轰隆声。正在拦洪坝上值班的女排长文莲,问一个警卫,“这是什幺声音?”问话间,便见在越来越烈的吼声中,一排白花花的小山似的冰坝,犹如千军万马滚滚而来。文莲排长和警卫大喊不好!急忙呼叫在基坑忙呼的贾毅和傅一鸣。工程师和技术员这时也听到了山崩似的吼声,两人扛起仪器便朝高地跑。一瞬间万顷冰山吞没了整个工地,全部设备覆盖在滚一动的冰块和流水之下。灯火辉煌的施工面顿时漆黑一片,只有雷霆似的的余音在远山回响。
爬上山坡的上海支边青年傅一鸣这时看了看夜光手表,正是北京时间晚8时26分。
一个在施工面值班的工人,被滔滔冰洪夺去了生命。
这幺大的冰洪,是怎幺形成的?
据喀什河水文站提一供的资料:进入冬季之后,喀什河的水流量一般情况是每秒18立方米,而这次冰洪的水流量每秒却超过800立方米,超过夏季洪水期最大流量。
据大队部派出的考察组反映:喀什河中游河流在两山的夹缝中蜿蜒流下,河流两边的陡坡上长满参天巨松,今年冬天雪厚,连片的松树承受不了厚重的积雪,一次次雪崩最终堵塞了河道,断流的河床上结成了冰坝,如此反复不止,冰坝越来越高,河水越集越多,冰坝终于轰然崩溃,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垮下……喀什河水利枢纽工程被迫停工。
1967年元旦过后,工二师十四一团一的领导张福民、单一农、王贵林和工程一大队领导汪富荣、田树林等,在喀什河工程工地组织召开了复工动员大会。上千名工人车拉肩扛,用了20天便把灌满基坑的坚冰清理掉了。工程一连王俊廷连长奉命,指挥工人们对喀什河进行二次截流,一道更高、更宽、更牢固的土坝,重新把喀什河水逼进经过加固整修的湟渠里。一团一部又调来10几部一抽一水机,日日夜夜一抽一着基坑里的积水。不到一个月,喀什河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复工。
在喀什河水利枢纽工程渠首的北岸,开阔的平地上由一字排列的10台混凝土拌合机组成的拌合站,日夜轰鸣为拦洪闸、进水闸、拦污闸施工面输送混凝土。在混凝土拌合站后面,建造了一个与拌合站相连的相当大的大暖棚,大暖棚的地下用钢板铺着一道道火道,工人们在这里把各种规格的沙石料加热后,才能输送到拌合机里。大暖棚后面,是堆积如山的沙石料场,有50辆人力车向大暖棚供一应各种规格的沙石料。那道经过加高加宽的临时拦河坝,成为混凝土拌合站给拦洪闸、进水闸、拦污闸输送混凝土的通道,50辆人力车一辆接一辆把一车车混凝土推到灯火辉煌的浇灌点,各式混凝土震动棒和震动板欢快的吼叫着。
从喀什河出山口方向,时不时传来一阵阵爆破的巨响。那是王连长派出的排险小分队队员,骑着从哈萨克牧民那里借的马匹,沿河而上巡逻排险,对堵塞的河道进行爆破疏通作业。
1967年“五一”前夕,喀什河水利枢纽二期工程全面完工。春汛到来,喀什河河水滚滚而来,沿着建设者规划的流向,灌溉着伊犁谷地的草场和田园。
路基修到接轨点
1990年6月2日,对于新疆兵一团一建工师的筑路职工来说,的确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兰新铁路西端北疆铁路终点站——阿拉山口火车站的路基,延伸到中苏两国铁路的接轨点。
这一天,天蓝似海,热风灼人。笼罩边境多年的烟云已经散去,昔日神秘的边界线上一片和平景象。
北京夏令时上午10时,由中国边防站和中国会晤站官员引导,新疆兵一团一建工师60几名机械筑路职工,胸前佩带“中国特别作业证”,驾驶着一辆辆挖掘、推土、运输施工机械,进入中苏铁路接轨点中国一方工地开机施工。
一时间,施工机械如春雷轰鸣,空旷的荒漠顿时沸腾起来。非施工人员站在中国边防哨所,可以看见施工工地的全部场景:
大马力挖掘机屈伸长臂,吞吐自如,;拉运土方的自卸汽车来来往往,穿行如梭;大型推土机在即将成型的路基上滚滚碾压。施工机械的轰鸣声,惊动了国境线上的一群黄羊,黄羊群在明丽的天幕下,在摇曳的红柳丛间跳跃着奔跑而去,远远看去像一排黄|色*的涌浪。
我和蔡茂处长下午3点得到批准,从工地附近的筑路职工临时驻地进入禁区内的路基施工工地。并被告知:可以采访,不准拍照。
我们站在中方施工工地,看见东北面不远是我国边防了望塔,北面是苏联边防了望塔。两个了望塔就象两个忠于职守的士兵,向中国筑路职工默默的行着瞩目礼。工地南边的艾比湖,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银白色*的光波,好像在向人们述说着:“东起中国连云港,西止荷兰鹿特丹港的横贯亚欧的第二座大一陆桥,就要在这儿接轨,孙中山先生将中国变成东方大港的梦想,很快就要成为现实。”
荒漠的气候温差真是悬殊。筑路职工上午进工地时,身穿一件工作服尚有凉意。一到中午,火一辣辣的太阳直射下来,工地上气温达到了摄氏40多度,灼一热的热风烤得人喘不过气来。汽车、推土机的驾驶室里,温度已经是摄氏50度左右了,司机们热得一把一把擦着脸上的汗水,却依然加大油门,兴高采烈的进行作业。
在兵一团一筑路职工挥汗如雨的劳动中,长龙似的路基一米一米向接轨点延伸,......北京时间下午5时,中国阿拉山口国门火车站出站4.1公里的铁路路基,与苏联路基在1960年建成的“友谊门”联接上了。
这时候,我们和中国边防人员以及苏联边防人员,站在接轨点上用微笑用握手,表达共同的心情。
虽然前苏联后来肢解了,阿拉山口那边的国家已经叫做哈萨克斯坦国。但是,这条由新疆兵一团一筑路职工参加建设的贯通亚欧的铁路大动脉,将千秋万代存在下来,并且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目中!
一支令人难忘的歌
1991年7月20日,中苏边境地区的中国新疆阿拉山口。
昔日边境禁区的神秘色*彩烟消云散,肆虐的风沙也平息了下来。雨后的边境线上,天蓝如海,朵朵白云镶嵌其上;地绿如蓝,红柳花竞相开放,犹如迎风飘扬的一面面红旗。中苏临时货运列车开通仪式,就要在这个和平的气氛里,如期进行了。
北京时间12时,在欢快的汽笛声中,从阿拉山口站开出的中国列车,与从德鲁日巴站(友谊站)开出的前苏联列车,沿着两条不同标准的钢轨,同时到达中苏边界线上的接轨点。两国列车再一次拉响汽笛,互致久别的问候,然后隆隆驶过,奔向前方。
此刻,在新疆阿拉山口火车站站前广场,千名身穿节日盛装的中国铁路员工和筑路职工,手舞着彩旗和鲜花,列队欢迎俄国客人。当德鲁日巴站站长努尔兰一行走下苏联列车时,阿拉山口站的播音喇叭里,正在播放一首俄罗斯民歌《红莓花儿开》。优美的旋律跨越了国界和语言的障碍,激荡着中苏双方代表的心,他们的双手紧紧相握,一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
如烟往事,浮现在中国老铁路们的眼前。
1952年10月1日,陇海铁路通车到了兰州之后,铁路建设者响应一毛一|泽|东主席的号召,又擂响了建设兰新铁路的战鼓。
那时候,筑路职工和全国人民一样,喜欢唱一支走红中国的俄罗斯民歌《红莓花儿开》。兰新铁路的建设者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也唱着《红莓花儿开》,过河西走廊,出嘉峪雄关,走千里大漠,他们不但要把铁路修到古丝绸之路的天山南北,还要把铁路修到中苏边境的阿拉山口,然后出友谊门进入苏联,去寻找梦中的大草原和白杨树,去领略篝火旁俄罗斯姑娘的优美舞姿。
然而,当1962年12月9日铁路通到乌鲁木齐后,变幻的政治风云却给这条铁路打上了句号。北疆地区已经筑起的路基和桥墩,从此任凭风雨吹打飞沙掩埋……
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尽封埋建设蓝图的沙尘。举世瞩目的兰新铁路西段——北疆铁路,于1985年5月1日上马建设,经过数万建设者5年艰苦施工,这条铁路1990年9月12日与前苏联土西铁路在边界线接轨。
此时此刻,当年从兰州出发,建设了兰新铁路和北疆铁路的老铁路们和新疆兵一团一的老兵们,如今站在阿拉山口欢迎苏方铁路代表的队列中,重听年轻时喜欢的《红霉花儿开》,怎能不思绪纷繁感慨万千!
在《红霉花儿开》的优美旋律中,首列中苏货运列车徐徐启动。从中国连云港发端,经陇海、兰新铁路,然后穿越欧洲大一陆,到达荷兰鹿特丹港的第二座亚欧大一陆桥,从此畅行无阻。
汗腾格里重放光彩
天山、雪莲,红山、汗腾格里,作为一种标志和象征,频频出现在乌鲁木齐电视台的节目开头,出现在千家万户电视的荧光屏上。
当你来到乌鲁木齐市南门街心花园,一座具有伊斯兰传统风格,庄严肃穆、富丽堂皇的高大建筑便会映入眼帘,这就是汗腾格里!(汉族群众称南门清真寺)
汗腾格里原建于19世纪中叶,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一直是乌鲁木齐各族穆斯林群众进行宗教聚礼的主要场所。由于汗腾格里原来的建筑规模较小,伊斯兰风格不突出,并且经过上百年岁月的剥蚀,破旧不堪,成为危建筑。在一党一的民族政策关怀下,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zheng府主管部门拨款,重新修建汗腾格里。
1985年初,新疆兵一团一接到乌鲁木齐统战部门求援,决定派建工师四一团一承担这项建设任务。
1985年6月,兵一团一建工师四一团一派出两名高级建筑装饰技一师和50名能工巧匠开始施工,他们精心操作,精雕细刻,终于在1988年2月8日使这座伊斯兰建筑重放光彩。
汗腾格里座西向东,上下四层,地面高达35.8米,建筑面积3455平方米,是当时西北地区伊斯兰建筑之最。在建筑正中的三层楼顶,设有一个由12根-乳-白色*支柱支撑着的12角形呼拜楼;两边二层楼上各建有一个八角形小呼拜楼,支柱与支柱间为桃形尖拱相联。这三个呼拜楼面,各覆盖着一个半圆形深绿色*穹顶,顶端设置重200公斤的铜球,铜球上竖一立着伊斯兰信奉的“新月”。三足鼎立的呼拜楼,三弯昼夜常驻的“新月”,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宏伟大气、富丽堂皇。
从正门进入一楼,里面有大小不等七个房间,这里本来设计是伊斯兰教信徒做礼拜前,作为净身等用的场所。商品经济的大潮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这里现在已经设为商场,专门经销伊斯兰商品。
正门外两侧有弧形阶梯,由此可扶着-乳-白色*护栏拾级而上,。二楼主楼四角是四根白、蓝、黄、绿色*相间的玛塞克贴面大圆柱,二楼正门进去就是便是礼拜堂了。礼拜堂中部高一耸,正中为紫一红一色*大理石和白色*浮雕装饰,显得宽大而明亮。礼拜堂两侧,有扶梯直上三楼,登上三楼远眺,美丽的乌鲁木尽收眼底!
兰新铁路抗洪抢险纪实
1987年7月下旬,吐鲁番地区连降暴雨,山洪沿山沟泻下,洪水把达坂城和大河沿的几处铁路路基冲开数百米缺口,兰新线被迫停运。
铁道部和自治区人民zheng府责令乌鲁木齐铁路局限期修通铁路,恢复运营。乌铁局特向工一师求援。邱清益师长当即表态:从正在建设的北疆铁路工地一抽一调20台大马力推土机,由机械化施工公司副经理张立根同志带队,全力参加抗洪抢险。乌铁局编组10节平板车皮,向抢险现场运送推土机,同时,准备一节客车,携带食品和开水解决抢险人员的食宿问题。并由北疆铁路公司在安集海车站修建一条推土机上车站的便道,准备100根油浸枕木以备推土机搭木桥上火车。
大河沿水毁路基100多米,路基高程15米左右。已经到达抢险现场的89台推土机,绝大部分是东方红54或75,大型机械少,一开始工效还可以,因为急于取土,坡度越来越陡,工效也越来越低,而且现场施工也比较混乱。另外,还有一件争执不下的问题,路基被洪水淘空,铁轨在半空悬着,为便于施工,领导要求把吊着的铁轨搞掉,工务段领导死活不同意。张立根发表了意见:一,铁轨吊在半空,不但影响施工,而且不安全;二,当路基升到一定的高程时,吊在半空的铁轨把推土机挡住后,就无法施工。他建议,立即用电焊或氧气焊把铁轨夹板螺栓烧掉,铁轨就掉下来了,施工就方便了。他的建议被采纳了。
7月29日晚上11点多,运载建工师20台推土机的专列到达吐鲁番火车站。专列停稳后,机务人员迅速来到自己的机车。有的卸机子,有的抬备件箱,有的剪捆一绑推土机的铅丝,分工负责,井然有序。指挥卸车。用了不到半个小时,20台推土机安全地从专列开下来,按机一队、机二队、二一团一的顺序排好队。20台推土机,像一条长长的火龙,向工地滚滚开去。
半个多小时后,20台推土机先后开到施工现场,这时工地上的各型推土机达到了110台。建工师的推土机都很陈旧,有的是二十世纪70年代修建南疆铁路时购置的移山--80和红旗-100,还有50年代从原苏联进口的斯大林-80推土机。这样破旧的机械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吗?但是,建工师的机车组长和操作手,大部分是59年、60年从技校毕业,还有一些50年代的老师傅。他们平时对机械勤检查、勤保养、勤维修,使机械保持完好状态,这就弥补了机械陈旧这个矛盾。同时,我们的工人师傅,都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这对完成任务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朱建疆副组长和陈仕秀队长针对水毁线段情况提出:随着水毁路基的加高,为便于送土,一定要往远处取土,加长运距,把坡角垫长,才能提高工效;由小型推土机在后面备土,80匹马力以上的大型推土机在前面向路基爬坡送土。这样就把推土机分成4段,就叫打接力吧!
壮观的施工现场,灯火辉煌,红旗招展,机声隆隆,热闹非凡。在几百米施工范围,集中上百台推土机联合施工,只见各型推土机,在不同的段面,穿梭往返,一点不乱。只听到推土机喘着粗气,像黄牛一样,把土一点一点推向前面。老师傅们熟练地操作着铁牛,轻轻下铲,缓缓向前,推出的坡度非常平缓,没有坑坑洼洼出现,他们高超的操作技术,让人称赞。
为了协调推土机有序施工,张立根、朱建疆、陈仕秀等同志,在机器声和人们的喊叫一声中,跑上跑下指挥。尽管是盛夏,但到后半夜,山风乱来天气很凉。当时他们都穿着单衣,由于不停的跑动,身上并不感觉冷。到了白天,特别是中午,烈日当头,大河沿的气温高达40度,推土机驾驶室里,热得像蒸笼一样,推土机手个个汗流夹背,汗水把衣服都湿一透了,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一些老师傅,如姚承先、马明河等都五六十岁了,还和年轻人一样,顽强地战斗在第一线。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是让人钦佩。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推土机除了加油,连日常保养都不搞了,大家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7月30日下午,指挥部召开会议,传达了铁道部的命令:大河沿路基工程必须在7月31日北京时间18点以前完成(铁道部规定:18点以后算第二天),否则就是用枕木垫也要通车。
指挥部号召:劲再鼓大一些,工效再提高一些。尽管大家已经奋战了几十个小时,人困马乏,但是工人们发挥兵一团一人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斗志昂扬,干劲冲天。
7月31日早晨,太阳又早早地升起,大家的干劲越来越大,工效越来越高。人们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中午2点,炊事员把饭送到了工地,指挥部领导说,是否吃了饭再干?建工师领导果断的说:"现在不能停机吃饭,再坚持一下,我们就完成任务了。给每台推土机送一盒香烟、几瓶饮料,慰问慰问工人们!"话音刚落,铁路员工已飞快地跑向第一台推土机进行了慰问。领导的关心,工人师傅们的干劲更大了,工程进度更快了。北京时间15点30分水毁路基全部恢复。
紧接着,路局工务段的师傅们,以最快的速度铺好了铁轨。下午北京时间16时多钟,第一列火车从大河沿火车站缓缓驶出,鸣着长笛,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开过修复的水毁路段,风驰电掣般地向东驶去。
这年秋天,铁道部尚志功副部长来新疆视察工作,对邱清益师长说:老邱啊,你们在大河沿又立了一功。
1987年10月,自治区召开防洪抗洪表彰大会,工一师被评为先进单位。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
人生感悟——善有善报
下一篇:
家乡大戏楼
搜索
栏目导航
儿童故事
少儿百科
好词好句
近义词
反义词
造句大全
少儿百科
十大品牌
最新电影
朱自清散文集在线阅读
十万个为什么在线阅读
经典句子
周公解梦大全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广告
最近发表
人生感悟——善有善报
吐鲁番西交河城市
我的自述
兰新铁路抗洪抢险纪实
池塘蛙声
钢铁大道挺进塔里木
坎坷人生
我在店里 独自出着神。
坎坷人生(六)
坎坷人生(续2)
坎坷人生(八)
坎坷人生(七)
坎坷人生(十)
毛驴的忠诚
坎坷人生(十五)
坎坷人生(十二)
坎坷人生(十六)
震撼心灵的史画长卷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
站点地图
-
Foton Auman
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
-
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