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连续4次报道了甘肃平凉市崆峒地区16岁少年张晓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张晓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照顾病重的母亲。在生活异常困顿的日子里,他没有嫌弃母亲,而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与生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孝心在一个16岁少年身上,体现得淋一漓尽致,期间所受的苦难和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还念念不忘如何去帮助别人。
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见7月23日)以《妈妈,让我做你的右腿》报道了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14岁少女催明伟,走上了一条携母求学之路的感人事迹。小明伟12岁失去父亲,又聋又哑的智障母亲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又失去了右腿。从此,一双稚一嫩的肩膀扛起了一座大山。学习、打工赚钱、养家糊口、侍奉母亲,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明伟的身上。无论生活多幺艰难,明伟在接受别人捐助的同时,不忘自己的责任,把靠捡废品挣来的5元钱捐给了同学。小小年纪的她,知道知恩图报。大孝大志的她,成了全校学习的榜样。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孝之心难求,感恩之心难得。与两个少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则消息:湖北省襄樊市5名受助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激和相谢的话。他们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和失望。这5名贫困大学生最终被取消继续资助的资格。
一种是在受助后,心存感恩,进一步将这种“爱”回报给社会、亲人,让它感染更多的人;另一种是在受助后,心怀冷漠与自私,将接受捐助视为理所当然,只想索取,不想回报,坦然、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捐助。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难道连十几岁的孩子不如吗?对帮助自己的人连起码的谢意都没有,试想,这样的大学生毕业后那个单位还敢接受?!不是我们的记者故意拿个别的大学生开涮,而是这样的大学生的行为实在让人不甘恭维。毕竟这样的人还算少数,否则我们的社会会和谐吗?
之所以有如此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受人于恩惠,肝胆相谢才是正理。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必不可少的品格。但让人深思的是一些人正在背离这种品格,并且与这种品格越来越远,他们甚至讥笑那些受助后回报社会的人,他们越来越吝啬于回报与付出,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吝于出口。由此导致的人情冷漠,让不少人在献出爱心时,感到寒心与无奈,也开始心存戒心、三思而后行,不敢贸然行一事。
感恩之心,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细微之处,一颦一笑足以。给让座的人报以微笑,一声“谢谢”,会融化心中冷漠的坚冰;给年迈的父母洗头、修剪指甲,让亲情温暖父母艰辛的付出。……
乌鲁木齐市一出租车司机穆建昌以外受重伤昏迷后得到过往司机、乘客的捐款和帮助。穆建昌家人及朋友为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亲手给一个车一个车的系上感恩红丝带3500条(见8月24日《中国青年报》)。红丝带,为募捐者与受助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红丝带虽不起眼,但却温暖了捐助者的心。
常怀感恩之心,不仅是健康人格的基础,也是人生幸福的基石,更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时代呼唤感恩之心,社会需要感恩之心。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每个人去悉心打造。
感恩之心,你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