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母爱,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早在中学时就有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母亲》,而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体会,重拾这个话题,来源于《田野的白发》这篇散文。
作者的母亲远在乡下,独自支撑养家重担——除了田里劳作,还要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和上高中的弟弟,所以在50岁后,头发日渐变白,先是两鬓,后是额前,再后则满头芦花,让作者心痛。
而更让作者痛心疾首的两件事,一是母亲为了保住刚撒下的稻种,竟连续三昼夜守候在田间敲盆赶鼠。作者的眼前,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母亲的白发清晰地印在作者心里。另一件事是父亲病倒时,正值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在田里插秧,因体力不支,双膝跪在田里劳作,映入作者眼帘的,则是白发再次飘起,飘到作者心碎!
这只是作者偶然看到几个画面,而生活的艰辛,有几多能呈现在儿女眼前?又有多少父母愿意给儿女增添烦恼?作者无力说服老人离开家,离开凝聚了心血的地头田间,只能默默地看着母亲的白发暗自伤神。
我也有母亲,在乡下。无论何时想起,儿时的一幕幕都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不单是田间地头弓背劳作的身影,还有昏暗的油灯下缝制新衣纳制新鞋摇曳的背影,更有绕着满院追打淘气的我的怒容,以及因儿女成绩优秀,在乡邻面前强压的那份激动……而定格在我内心深处最温馨的一幕,则是“四只小鸟”围绕在母亲身旁,等待母亲开锅吃饭的那一瞬:古老的风箱哼唱着永不改变的旋律,冒着热气的锅盖上聚集着我们几多期待的眼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年在外求学的我,时时面对这样一个场景:渐行渐远的村口,久久地伫立着一道风景,那份凝望,那份牵挂在我的心里筑成永恒!
母亲是我们的根,而我们却是母亲的魂。母亲常常把我们比作小鸟,小时依偎在她身边嗷嗷待哺,长大了抖抖翅膀一个个都飞走了,而我们降落到哪里,母亲的魂就跟到哪里。我们常说母亲一生都飘在路上,因为我们撕一裂了母亲的魂,以至再也无法定下心来。
而真正让我惊慌的是:乡下游刃有余的母亲,来到城里,竟变得那般迟疑!除却对熙攘人群的不适,让我心痛的是母亲日渐一日的衰老——不到五十岁时即出现心衰的征兆,有一只眼视力几乎为零,在此前我们全然不知!是因为母亲在我们面前呈现得羽翼太强大,还是我们对母亲关心甚少呢?一味只知索取的我们,是否也要敬畏一下亲情。远在他乡的亲人不在意你物质上的补偿,在意的是你在他视野里出现的次数,这种亲情的回归我们有几个能做到?
作者母亲的白发飘在田埂上,而我母亲的白发则飘在我心里,时时温暖呵护我的心灵,也时时刺痛我的心灵,提醒我的回归,尽自己所能回报这种至真至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