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
最近读到一本革命回忆录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前辈被国民党关进一间单人牢房时,发现了一部革命书籍《反杜林论》,显然是另一位被拘押过的革命者有意留下来的。就是这部枯燥、深奥、读起来费劲的哲学书籍,伴随他坐了好几年牢。后来党把他营救出狱时,这位革命前辈已成了研究《反杜林论》的专家。
这则故事,蕴含着关于读书的哲理。
无书可读,对于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老前辈在狱中没有别的书可以选择,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但回过头来想,如果当时可供他选择的书相当多,又将如何呢?当然,他照样可以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家,但是,我们党也许就少了一位研究《反杜林论》的专家。
着名女作家丁玲生前曾大力倡导“一本书主义”,意思是提倡和鼓励一个作者要一辈子致力写出一本有价值的好书,成一家之言,而不必片面追求写作的数量。写书应该这样,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出版业越来越繁荣的现代社会,书是越来越多了。一个人,即使穷其毕生之精力,一目十行地勤读不辍,也永远无法把书读完。与那位前辈无书可读的情况相比,我们读书所面临的,则是选择的困惑,不是书太少了,而是太多了。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书籍,是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还是致力于集中精力,选择一两本有价值的好书,读深读透?那位老前辈的经历和丁玲的“一本书主义”,应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提倡“一本书主义”,决不是排斥“读书破万卷”。人的一生,要了解、掌握的知识实在太多了,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无疑是必不可少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应该尽量成为每个人一辈子的追求。但是,人生也有涯,而书却无穷无尽,盲目地追求读“万卷”之数,则大可不必。“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记得有一位文学大师说过,多数的书一翻而过就可以了,有的书却要一读再读,甚至一辈子读下去。的确,真正的好书蕴含无垠,是能够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经典之作。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读书而有所建树的人来说,就是要选择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深读细研,从中读出成果。由此而得到的收益,相信会比单纯读书破万卷更有助于事业上的作为和成功。
“读书破万卷”与“一本书主义”,不可或缺,相辅相成。
(责任编辑:周代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