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路上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散文 >
 
在长征路上
2017-04-26 08:36:53 /故事大全

在长征路上

喻莉娟

醉在那两山的玉米高梁

这里是“仡佬第一乡”。

沿着村村通的公路往广场走去,喜欢的是路边的玉米和高粱。正是望收时节,一只只玉米棒壮实如牛角,咧着嘴朝你笑。高粱穗子低着头,饱满的颗粒,让它不好意思,羞红着脸。

“这时候玉米高粱在一起还真有点阿哥阿妹的感觉!”我的话一出口,一个遵义本乡人附和了:“你这个比喻用在这里,是最恰当的了。告诉你,它们的结合,酝酿出来的,那就是新生命诞生了。”我知道他说的是酒,不过好像这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但他接下来说的,我倒是不甚知晓。

他说,中国好酒在贵州,贵州好酒在遵义,遵义好酒都与茅台有渊源。这里是遵义县平正乡,与茅台相距不过20多公里。很早以前,这里就酿造一种僚酒,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仡佬酒。僚酒与茅台酒是有渊源的,首先它们用的是同一源头河水酿造。这里的盘龙寨边的黑脚岩洞是赤水河的重要源头,僚酒茅酒同饮一河之水。

在这个洞里,当年有20多位红军,仡佬族人把他们藏在这里,躲过敌人的围剿,最后在仡佬人的帮助下,重回长征路。

据说,在茅台河边原有一方长满茅草的土台,上面竖着仡佬人祭祖杆神柱。每到仡佬人祭祖时,都要到此,缅怀祖先开荒劈草的功德,故名“茅台”。僚酒的美好,据史书介绍,汉《刘邦畅饮枸酱酒》,讲述了刘邦部下的濮人(僚人,仡佬人)的部队,常喝家乡带去枸酱酒(僚酒),个个能征善战。在刘邦因丧母晕倒时,萧何为之送上枸酱酒,饮后神色大变而醒,他们才知道濮军骁勇善战的奥秘就在这个酒,因此日夜思之。

枸酱酒在仡佬人的祖先潜祖时期开始酿造,仡佬人酿造的枸酱酒,也就是后来说的咂酒、僚酒。制作精致,用玉米、高梁、小米、小麦,加上他们自己做的曲药发酵而成。用陶瓷缸埋在地下数日,有的要上数年,取出其味无穷,其香悠远。饮的方式独特,用空心杆子对着坛子吸,可以大家一起吸。仡佬人叫“夯棒标”,汉语翻译出来,是个形象的名字“爬坡酒”。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有诗云:“达开涌诗赞咂酒,山满义旗漫沙溪。”“万颗明珠一翁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着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枸酱酒既产自赤水河畔,因此也被认为是茅台酒的前身。

了解仡佬酒背景,看到这幺多待收的玉米高粱,就像看到好多“黄河水倒流”的僚酒在这里生成。从这一块块石旮旯里的丰收,看到仡佬人的勤劳,这时候的玉米高粱就像即将入洞房的一对新人,将孕育出新的生命“僚酒”。僚酒,咂酒,爬坡酒,带给仡佬人多少幸福,多少快乐!

晚会的音乐响起,粗犷的乐声在石头城两边的山谷里萦绕回环。这时候月出东山,情穿谷壑,还没走进演出会场,人早已陶醉。

沿着层层玉米高粱地间的水泥车路,进入到石头城的九天广场。一排排的聚光灯和一面面巨大的电子屏幕,在这远离都市的仡佬之乡竞出现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化舞台。

我们在前排坐好,演出就开始了。开篇舞蹈《开荒劈草》,再现了仡佬人远古神秘、披荆斩棘、千辛万苦走来的民族史诗。那恢弘的气势,展现出仡佬人顽强的生命力,让人震撼。接下来是《进酒歌》,一群姑娘们端着酒杯,唱着仡佬歌曲,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根据曲调和姑娘们的表演,也大致能理解其意。唱着唱着,姑娘们端着盘子,盘子里放着酒壶和酒杯,走下台来。原来,她们要给客人敬酒了!

不知是谁在说:“这是纯正的仡佬酒哟!”

他这一说,我有些激动地站起来。我本来不会喝酒,但既然对仡佬酒了解在先,这时就一定要品尝。一个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走到我面前,送上牛角杯,我激动地凑上嘴,喝了一口,本想抬头离开,可姑娘的牛角杯紧紧贴在我嘴上,我想用手推开,可她用抬酒的手臂挡住我的手。我只好又一大口喝下去,突然觉得这酒倒真是爽口,一股暖流从口腔流到胃肠,又热辣辣往外蹿。我禁不住有些晕晕乎乎了!

节目演了一个又一个,我却迷迷糊糊在那两大口仡佬酒里没清醒过来。我说:“我最少喝了二两。”旁边的朋友说:“你倒是好,我们想喝,都被你喝完了,哈哈!”

演出正轰轰烈烈进行,忽然,老天爷像和大家开玩笑,一点儿招呼也不打,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顿时让人睁不开眼。台下的人纷纷撑起雨伞,一个没有伞的小伙,创造性地把塑料凳子顶在头上,遮住了头,身上淋了个透,他也不顾了。而台上的演员们,那些身着仡佬服装的姑娘小伙,却顶着暴雨,照样欢跳,那种精神叫人感动。

脚下很快就成了小河,伞,也挡不住大雨的磅礴。旁边的朋友已经在打喷嚏,而我虽然衣服已经湿透,但身上冒着热气,刚才喝下去的仡佬酒,热流在心,外化为暖,这下正发挥了作用。

在仡佬之乡平正,我们就这样顶着大雨,观赏了一场仡佬族的雨中狂歌劲舞

当演出结束,我们走出广场,雨却暂时停息了。数百盏汽车灯光,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只见雨后层层玉米和高粱,越发绿得醉人!

后院有棵山葡萄

在山登铭的墓前,来了一队考察瞻仰的人。墓在两间房子的后院坎上一块菜地里。坎下有棵山葡萄。山葡萄就在这墓前顺着一棵老树往上爬,藤蔓成荫,挂满了山葡萄。

这里是平正乡红心村,核桃树村民组是山登铭后人的家。山登铭墓的碑文很有意思,写着“中共仙逝岳老山登铭之墓”,墓是女婿所立。

山登铭,遵义会议前的苟坝会议上,送重要情报的仡佬前辈,因此据说是地下党。

红心村负责人告诉我们说,1935年3月,红军到遵义县平正乡。3月10日,在这里召开苟坝会议,当时根据山登铭送去的情报,毛泽东力排众议,取消了攻打打鼓新场的计划。3月12日,成立了新三人军事小组,毛泽东获得军事指挥权,从而四渡赤水,跳出了敌人四十万兵力的包围圈,强渡乌江,佯攻贵阳,革命从转折走向辉煌。

红军三进平正,在平正乡驻扎了五六天,这期间山登铭与牟直卿乡长在吉安寺多次召开族人大会,做群众的工作,红军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才能在这里的安住休整。

正在说时,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哥走出屋来,只见他刚走上来,忽然又折回屋去,好像是想起什幺事情一样。正在奇怪,只见他扛着一把梯子出来,把梯子搭在爬满山葡萄的老树上,那一串串绿中带紫的山葡萄,着实惹人喜爱。这位大哥一言不发,爬上梯子,摘下一串串葡萄就往下递。啊,原来他看见来了客人,给大家摘葡萄呢!山登铭的后辈,也是这样明礼而有礼。

山葡萄,并没有街面上买的葡萄那幺好吃,但这份真情,这般真味,是不可比拟的。

品味着山登铭后人捧给我们的这真情真味的山葡萄,酸甜留齿,情义留心。

红色桶井原生态

桶井,是平正乡共心村的一个村民组,原生态红色旅游景点。要说重走长征路,那平正乡就是原汁原味的长征路。有外国旅游者来遵义走长征路,走到这原汁原味的黔北乡野地方,他们感叹地说:“我们希望走的,就是这样的长征路。”

其实,桶井还说不上村寨,就是两间房子。一排不甚高险的山坡,坐北朝南,形成一个椅子形的地势,正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山不高,却绿荫遮蔽。“椅子”口的前面是一片开阔的田地,田里的稻子长势很好,稻穗沉甸甸地低着头,眼看丰收在望。“椅子”中央两栋房子,一新一旧,各有特色。旁边地里,一位年轻妇女在挖红薯,刚挖出的新鲜红薯,跟着她挖过的路线,整整齐齐自然而然摆成一排,十分可爱。

我们一行人都不知“桶井”名称何来。但既叫“桶井”,那就应该是有一口像桶一样的井才对。但放眼四望,都没有“井”的痕迹。其他人都离开了,我不死心,走到地边,问挖红薯的妇女:“大姐,这里是不是有一口井呀?”“有啊,不过现在都用自来水,老水井就荒废了。”“你晓不晓得它在哪里?”“你看那坎上,房子那边有块水田,水田过去就是。”

我谢过大姐,走到屋前,一位老人正抬碗饭在门口吃得香,见我走来,就友好地邀请我进屋吃饭,这正是乡下淳朴的老民风。听说我要去看井,放下碗,招呼说:“你要看井,跟我来,我指给你。”

顺田边走过去,一条似有若无的小道尽头,一壁土坎下,一丛绿草间,的确有一口井,但不是井如桶,而是井在一只巨大的桶里面。这地方,地势如桶,“桶”的四壁长着茂密的草丛,井从“桶”的半壁冒出来,上面盖着块石板,像帽子的前沿,挡住上面可能滚下来的泥土。“桶”很大,而井并不大。老人告诉我说,他家姓胡,从江西搬过来的,祖辈都在这里住,从来就有这口井。井水甘甜,四季不干,即使遇上天旱,井水也不干涸。就是因为有这口井,才有这一片老水田。

1935年3月13日下午,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就在桶井的民房里,组织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刚刚召开的遵义会议的精神。大家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突然国民党军的飞机飞到上空,投下两颗炸弹飞走了。巧的是,那两颗炸弹,正好落在桶井门口的水田里,没有爆炸,红军安然无恙。红军福大命大,是不是托桶井菩萨的保佑呢?总之,这块看似平常的黔北边地,却充满着神奇的色彩!

今天,在这两间房子的前面,立了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这个故事,一个原汁原味的长征故事!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爱心老钟
下一篇:情感结构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