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散文 >
 
有感于《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2017-04-26 08:36:53 /故事大全

有感于《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朱文豪

鲁迅先生于1925年写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仅以六七百字,揭示了奴才用假惺惺的眼泪骗不了聪明人,却诓骗了憨厚淳朴的傻子,读来回味无穷。

笔者今借题浅述社会观察之一二。

聪明不等于智慧。智慧不用心机,甚至是“大智若愚”。目标明确,立志高远,意志坚定,行动果决,敢于“不可为而为之”。聪明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智慧的敌人。

聪明人深知,现在的社会一点也不缺少聪明人。聪明人如过江之鲫,俯拾皆是。可是我们的社会却缺少有智慧的人。

《荀子·宙合》述:“聪明人以知,则博。”则博,就得博学。聪明人只能在博学中获得智慧。孔子说:“好学近乎智。”释迦牟尼佛说:“求慧莫过于广学多闻。”自古圣贤看重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傻子,在人群中属于智力低下、头脑糊涂、愚蠢、不知变通或死心眼的一类,比之聪明人当然相差一大截。但社会生活中,傻子往往比聪明人令人觉得可爱。善良的人对于心机太重的聪明人的危害防不胜防,稍有疏忽,就会遭受暗算。因为那些心机太重的聪明人,对他人取得的成功从心萌不服到妒忌,心理不平衡得难以面对和承受,不使点手腕就不可消受。智慧人只得自认倒霉,不再与这类聪明人相处,则可和智力低下的傻子放宽心思相处,“难得糊涂”地与心术端正的愚蠢人为友,和傻子的痴劲相处相交,倒可共谋大事。正如已故的台湾财经前辈汪彝定先生说的“任何人‘慧’不如‘痴’,慧易成事,但难成大局;痴似呆拙,但勤劳不懈,最后终能成就不凡的格局”。

傻子自知愚昧,智力低庸,心灵释然,少了与人的意念争扰。心灵易于契合,遂成智者乐于与之广交的朋友,少了权钱的纷争,少了名利的追逐,淡了得失的计较,没了尊卑的区别,更无恩怨的困扰,彼此相处在知己的世界里。

傻子的智力比聪明人差,但最不惜用汗水补拙,与聪明人惜汗如金形成极大反差。傻子从不易的生存中悟出笨鸟只有先飞的哲理,于是乎,傻子使出傻劲,在狭窄的成功道路上躬身前行,引来了旁人刮目相看。凡此种种,令聪明人感到迷惘和不可理喻。

傻子自然是芸芸众生中最不显眼的求生者。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与显赫的权势无关,与巨大的财富无关,与闪光的花环更无关,既是平庸凡人,只能在平凡的琐碎中度过一生。

“奴才”一词,大概在清代最为盛行。

清朝大内李莲英堪称奴才中的“着名人物”,劣迹历时150多年在中国家喻户晓。民国时期的小军阀石友三,三度投靠冯玉祥又三次叛冯;投阎锡山又反阎锡山;投蒋介石又反蒋介石;投共产党又反共产党,后谋投降日寇为奴,极尽奴颜婢膝,终于被受其节制的将领高树勋活埋于黄河边不得好死。这个奴才堪称上“遗臭万年之才”了!李莲英、石友三之辈无疑是聪明人。之所以沦为不齿的大奴才,聪明反被聪明误,归根结底是丧失了德性,缺失了人格底线。现实社会中的奴才可没有这幺大的能耐,但奴颜媚骨、八面玲珑、油头滑脑,绞尽脑汁蛊惑人心,为害不浅!在名与利的诱惑下,对上阿谀吹捧,对下、对同级势利冷漠,诋毁他人、恶意中伤、颠倒是非,这一切早已铸就了他们的“主心骨”。

聪明人甘做奴才,并不是偶然所为,而是殚精竭虑、反复权衡而为之。因为做奴才于名、于利、于权、于势都不失于上乘的选择,不可不忍而弃之。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面朝大海
下一篇:冬天的序言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