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玉帝与如来佛,谁大?”(陈宣章)据说,高校自主招生面试时竟有题:“玉帝与如来佛,谁大?”这种出题,议论纷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反正出题权不在议论者。议论者也有议论的自一由。就事论事回答此题,就涉及两个问题:1.“大小”的概念。2.玉帝与如来佛的身份。“大”作为形容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指“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跟“小”相对)”、“排行第一的”或者“年纪大的人”。“玉帝与如来佛,谁大?”这个问题看来不是比较年纪大小,也不是比较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的大小,而是特定的指“权力大小”。用官本位思想就是谁的“官”大。玉帝与如来佛的身份,一般人就会联想小说《西游记》中的玉帝与如来佛,其实并非如此。佛教中的如来佛与《西游记》中的如来佛不是一回事。玉帝是道教“确立”的“众神之王”。道教与佛教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宗教,现在却被混淆得厉害。这都是吴承恩小说《西游记》惹的祸。这部神魔小说把东方道教的仙和西方佛教的佛结集在一起“演出”,使很多民众把两个宗教混淆在了一块。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佛教是“舶来品”,后来“中国化”了。中国“三教九流”的“三教”就是儒、道、佛。在各朝代,“三教”的排位不同。唐太宗初期还是“尊道抑佛”的,因为道教奉老子为“教祖”,而老子姓“李”,是唐太宗的“本家”。到唐太宗后期,因为唐僧取经获得巨大成功,唐太宗认识到佛教对统治更加有用,就开始“尊佛抑道”。佛教也就逐步“中国化”,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道教描绘的世界中,贡奉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是宗教的“教祖”,不是“行政首领”,于是就造了一个“众神之王”的道教描绘的世界中,贡奉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是宗教的“教祖”,不是“行政首领”,于是就造了一个“众神之王”的玉帝。元始天尊则帮助玉皇平衡六一合的神明。所以,在道教中认为玉帝的地位仅次于三清,是“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统辖宇宙众神,常与四御之神并论。道教系统中“四御”之其他三个分别是:勾陈大帝、紫微大帝、后土。按照人间的观念,行政首领(例如:市长)比宗教的实际首领(例如:佛教协会会长)权力大。但是,行政首领与宗教的“教祖”怎幺比较大小?佛教描绘的世界中没有玉帝,如来佛也没有“帮助玉帝统治”一说,更加不会去比较玉帝与如来佛(佛教“教祖”)的大小。在《西游记》中,玉帝有权无能,只会发号施令,自身没有一点本领。每遇到难题,玉帝就给天兵天将下命令。天兵天将没有办法,玉帝就求助于各路神仙(包括道教与佛教的)。在《西游记》中,道教与佛教的各路神仙中,如来佛的本领最高。《西游记》把儒家说得一无是处,而且“尊佛抑道”。《西游记》中表面上是唐僧取经,实际上是孙悟空从道家散仙变成“斗战胜佛”的过程。佛教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家讲究法术,以“打斗”定胜负。而“斗战胜佛”倒过来念就是“佛胜战斗”。孙悟空本领再大,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最后“悟”出一个道理:靠法术、打斗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一切都掌控在如来佛手中。
所以,“玉帝与如来佛,谁大?”这种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就像“∠ABC和线段AB,谁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