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真水,千年风一流。
鉴湖悠久的历史就像绍兴的黄酒一样醇香浓厚,鉴湖如画的风光更令无数迁客骚人为之折腰:不羁的太白见湖景而备感亲切,“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这是他对越州山水人情的由衷赞叹;同样,唐代另一位诗坛领袖杜甫在游历鉴湖之后,竟一时间远离了“三吏”,“三别”的血泪控诉,写下了“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这样清隽飘逸的神来之笔。
还有一位唐代诗人也与鉴湖息息相关,那就是贺知章,这位在政途上极为失意的老人,直到来到绍兴,遇到鉴湖,才被水乡以平静之美,抹去了心中的创伤,从而写下了“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茭荷”的诗句,并领导了着名的浙东唐诗之路,焕发了生命的第二春。可以说,贺知章的一生是不幸的,但来到人杰地灵的绍兴,走进自然淳朴的鉴湖却又是万幸的。若干年后故地重游,一句“唯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极尽咏叹之情。
说到鉴湖,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在湖畔三山居住达40年之久的爱国诗人陆游,放翁一生走南闯北,但却在此度过了大半生,足见鉴湖景色*之诱人。如果说贺知章只是半个绍兴人的话,那幺陆游就应该是正宗的本地人了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氏,在他的前前后后,又有多少令每个绍兴人骄傲的名字诞生于此。饮水思源,落叶归根,这两句中国最富人情味的话,大概可以解释陆游之所以能在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的巨大痛苦压力之下,仍回到故里,写下大量不朽之作的原因吧。
鉴湖没有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慑人气势,也没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历史沧桑,甚至不会有王勃笔下“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那一丝凄壮,所拥有的仅仅是江南水乡渔舟唱晚之后的一声悠扬,随着天然的韵味将身心放飞于这无尽的恬美之中: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到鉴湖,已是傍晚时分。夕阳仍恋恋不舍地滞留在半空中,散发着柔光,犹如慈母般的情怀,不忘给灵秀的稽山鉴水披上一层薄纱,在朦胧间,鉴湖更是平添了一份晚韵。
重重叠叠的山峦,在晚霞的映衬下,英姿飒爽,恰似鉴湖的守护神,巍然挺一立。清澈明净的湖面,在霞光的折射下波光粼粼,倒映着青山,倒映着绿柳。两面临水的石墩纤道,都以巨石为墩,间距成孔,青石为面,贴水成路,在鉴湖湖面上形成了一条吸水卧波的长龙。那一个个墩孔恰似龙骨,而纤道上点缀其间的多姿多态的石桥、凉亭,又如龙身俯仰起伏一在浪里云间。悠闲的渔夫摇着渔船,载着收获,唱着渔歌,返回家园。船头的鸬鹚则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一天的劳动报酬。顽皮的鱼儿,不时探出头来,与水中碧柳嬉戏,时而追逐着同伴,时而躲在荷花丛中忸忸怩怩,又时而在桥洞中来回穿梭。
忽忆起“五桥步月”乃鉴湖一大景致,也是柯岩古八景之一,而此时当是欣赏佳时。于是,我们泛舟至百船码头,披着夕阳的余辉,漫步于五桥。这五座古桥分别叫“画桥”、“杜浦桥”、“画马桥”、“八仙桥”和“镜水桥”。它们的名字各有其来历:画桥又叫钓鱼桥,相传陆游归隐故里后,常划着小画船到此钓鱼。杜浦桥原叫“杜甫桥”,因杜甫在此桥上灵感所至而写了一首七律而得名,后人因避讳而在“甫”字旁加了“三点水”。“画马桥”得名于王羲之卖画建桥。“八仙桥”得名于八仙下凡观越女采菱被凡人发现的传说。在我看来,最有意思,最有特色*的当属镜水桥。我们随步南塘第五桥(镜水桥),晃晃悠悠,便心存不安,生怕落水。细看之下才知道此桥结构特殊,以近二十条乌篷船作桥墩,以木板作桥身,无桥栏,显现了具有绍兴特色*的浮桥风采。可以说“五桥步月”为稽山鉴水的灵秀抹上一抹亮色*,愈加增添了一份江南水乡的韵味。
傍晚的鉴湖不仅景色*秀美,而且丝竹管弦之一声也令人留恋忘返。就在我们闲步赏景之时,隐约间丝竹管弦之乐随风飘来,情不自禁循声前往,驻足东汉笛亭,沉醉于这丝竹之乐。此丝竹锦瑟之一声悠悠扬扬,柔缓不激,忽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又似崑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让空山凝云颓不流,幽咽泉流水下滩。不禁如痴如醉。听罢,我们登上画舫,前往葫芦醉岛……
晚霞,收起了她绚丽的霓裳,残阳,只露出了半个脸,弦月,渐渐东升,夜幕即将降临。鉴湖上酒香阵阵,丝竹悠悠。我们品着黄酒,泛舟鉴湖,畅所欲言,从如何品黄酒到酒的酿制,又从酒的酿制谈到了酒文化。黄酒作为绍兴的特产,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历来进京的贡品。最值得一提的是酿制黄酒的水只能用鉴湖水,它是黄酒的“血”,是黄酒的“魂”,否则,酿造出来的酒就不醇厚,失去它特有的味儿。从鉴水联想到黄酒,又从黄酒联想到它的文化底蕴,这誉满中外的绍兴酒文化,不能不说是鉴湖的又一大特色*。
一千多年前,诗圣李白游历鉴湖时写下了“鉴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的切身体会,既然我们是“寻李白的足迹走一遭鉴湖”,那幺我要说得是:鉴湖晚韵有三妙,景韵秀,乐韵灵,酒韵醇,三者相得益彰,其乐无穷。
2007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