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愤青”这个词成为了许多“公公知识分子”口诛笔伐的对象,尤其是某些既得利益却徒有虚名的“砖家”与“叫兽”更是叫嚣不停,好像非置“愤青”们死地而后快不可。也许正因为他们自己得势了,攀附上了,生活也滋润了也就不懂得民生疾苦了吧!依我之见,任何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应该是格外具有道德良知与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因为他们知书,所以应该更加的达理;因为他们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所以应该更加的富有社会责任感;因为他们懂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皆济天下”,所以应该更加的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生情怀。
“愤青”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的特产。从古到今的每一个时代里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愤青”们前仆后继地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屈原是楚怀王时期的“愤青”;鲁迅是满清末年以及军阀时期的“愤青”;李大钊是“五四”时代的“愤青”;闻一多是民国时期的“愤青”。他们对当时的黑暗现实都怀着一种强烈的愤怒情绪。他们要幺用愤怒的文字,要幺用悲愤的声音,要幺用愤慨的行动发起对丑陋并且腐朽的现实毫不留情地进行尖锐地抨击,甚至勇一猛果决地进行无情地打击。虽然屈原怀着满腔幽怨跳入汨罗江,但是后人却满怀景仰设立“端午节”来祭奠他;虽然鲁迅曾经因当局的禁忌而四处颠沛流离,但是后人却尊重地誉其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骨”;虽然李大钊就义于军阀凶残的屠刀之下,但是后人却时常缅怀着这位革命的先驱者;虽然闻一多倒在反动派特务的黑一枪一之下,但是后人却赞颂他是威武不屈的民一主斗士。
由此可见,对于“愤青”我们决然不能一概而论,更不应该一棍子给予打死。“愤青”之所以会对现实产生种种愤怒的情怀,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实必然存在令人气愤之处。从“爱之深恨之切”的角度来说,“愤青”的内心深处是依然爱着这个社会的,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罢了。他们对现实发出的那些异类的声音只是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与警醒,努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进步。诚然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从另一个角度来,时常还有“愤青”声音的社会还没有到达“病入膏肓”的地步,因为“愤青”们还对社会充满期许与展望。假如一个社会真的到的“道路以目”的程度,那幺它的末日也就不会太久远了。
不管是个人也好,当政者也罢,我们都应该从《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里得到一点启发。——“讳疾忌医”只会“自取灭亡”。在许多时候,“亡羊补牢”为时不算太晚。假如真的到了“病入膏肓”的境地,那幺即便是扁鹊那样的神医也只能逃之夭夭了。也许又有“砖家”或者“叫兽”叫嚣我也是“愤青”一个,那幺我只想说:“愤青”的心,你也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