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效应更深远的趣旨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散文 >
 
港大效应更深远的趣旨
2017-04-26 11:27:41 /故事大全

现在看来,是否非得将香港高校与北大、清华作出一个一流二流的判断,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北大、清华非因“二流”而损其高,港校亦非因“一流”而增其大。眼下最为现实的,却是由于港校加入到内地的高招工作中来,而使得学子们多了一个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有了一些“甜蜜的烦恼”,这才是实可称庆的。

正是这样的一种自主选择,使北京理科最高分杨蕙心在经过仔细权衡之后,已“基本确定”就读港科大,放弃北大;使浙江理科第一名卢毅放弃了香港大学,最终选择北京大学;而作为湖南省档分第三名的邹洁羽,则依然处在港大还是北大、要甜还是要蜜的“烦恼”之中……

更多的选择总是意味着更自主的生存。在此意义上,的确没人会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除了面对港大“掐尖”行动,内地一些“护尖”心切的名校之外。而且事实上,内地的一些名校似乎也反应过来了,言下之意大抵都在说,港大毕竟只能招那幺一点人,而优质生源依然还有很多,所以不怕。

虽说不怕,但是面对港大要“掐尖”,众多学子便望风而至的局面,则内地名校要“护尖”,还是总得拿出点办法来吧。毕竟“一流大学”还得有一流人才的支撑。而“只要稍有竞争,北大清华的一流地位就会动摇;只要一有选择,北大清华就会被放弃”的现状,也表明内地名校的内心其实并不特别笃定。因此,在港大与内地名校的纠葛上,我们的欣慰并不止于学子们多一个选择的事实,更在于通过港大的搅局,催生内地高校招生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这实在是我们所能寄予港大效应更加深远的趣旨所在。

内地高招困局何在?当局者其实最明白。近日在上海举行的大学校长论坛上,校长们俱头头是道:一曰高考成了“见分不见人”的选拔。高考利用“刚性*”的分数和志愿,完成了几乎所有高校的人才选拔。二曰高考成了素质教育的天敌。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指出,“高考自身存在弊端,某种程度上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三曰高考选拔制度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困境。近年来我国的高考改革可谓年年有新招,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云云。

与内地高招困局相对,港大则显示出了他们更加灵活与务实的一面。在我们的观察中,港大真正开始引人关注,其实非起于今次的强势介入内地高招领域,亦非起于一二流大学之争,而在于去年对海南高考理科“状元”、因涉嫌高考移民而不得其学而上的李洋的录取。此举不仅使得香港高校一下子高调地出现在内地考生面前,而且让我们猛然认识到,依然有一种招生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性*化,可以因人才而变得灵活而宽容,可以不因体制之弊而自缚手脚。

而随着更多的资讯传来,我们也的确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高招形式。近日媒体披露了香港大学面试部分讨论话题,如:老人越来越多,会对社会产生什幺影响?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的利与弊?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创建了微软,你认为中途退学对个人的成功好不好?如果你跟胡|锦|涛见面,你会跟他讲什幺?等等。一位担当考官的香港大学教授说:“我们从来不在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乎学生如何表达他的答案。”这意味着什幺?意味着对于个性*的尊重以及一种决不僵化的教育机制。而内地高招困局,一言以蔽之,恰在于僵化。

僵化从来是优秀的天敌,恪守僵化只能使优势尽失。我们可以不以一流来刻意抬高港大,也不以二流来蓄意轻薄北大清化,也并不认为这必将是一场港大PK内地名校的格局,但如果我们能够从这样的一轮生源争夺之中,以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去主动反思,进而实现从体制上推动政教分离、大学独立,则必将最大化地优化“港大效应”。

文章来源:潇湘晨报

由网友欣骏提一供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进步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