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感动谁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散文 >
 
你想感动谁
2017-04-26 11:27:41 /故事大全

央视有档节目叫“感动中国”今年又闹腾得挺红火。“六一”期间还出笼过一台“感动未来”。“感动中国”似乎可理解为让整个中国因某些感人之事而“感动”,可“感动未来”就不好理解了,既然还“未来”你如何去“感动”嘛?

日子过得好好的,本不该惹是生非,做鸡蛋里头挑骨头的事,但曾经在央视的“生活”中看到一个案子,让人觉得这“感动”一词还真有必要理论一番。

案件经过:一女士在火车站等车,一男士坐在旁边与其闲聊,居然很投机。之后男士忽然借女士手机一用,结果电话打着打着,人就跑出了候车厅,消失得无影无踪。女士发现上当后报案,公安问她为何将手机借与陌生人,女士一脸恍惚:他与我聊天,聊他的父母和孩子,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我被他感动了,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信任感,所以,后来他向我借手机,我想都没想就给他了。

这个案子里,有这幺一根链条存在:被感动—产生信任—丢手机。这种因感动而冲动甚至盲动的事情在我们许多人身上都发生过。人在被感动的情况下,往往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时,理性*的思维可能因极不冷静而出现障碍,从而在瞬间做出冲动性*的决定,导致无法预料而又追悔莫及的悲剧后果。许多街头行乞行骗者深谙此道,走的都是这一路数,藉此不断博得善良人的信任而出让自己本不该出让的东西。

实际上,即使在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一些强势群体也惯用此法驾驭他人,从而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期间,不就有人打着“保卫领袖”的幌子让人感动,从而干下了一系列的蠢事、荒唐事吗?

能被优秀的事迹“感动”,体现着人性*中的善良和个体心底的纯净品质的高尚,我们呼唤感动,也是呼唤人群中的良知。但这种感动应是被动的,唯我生发的。是“我被某人某事感动”或“某人某事感动了我”,一旦感动成为主动语态,这意思就变成“我做某事感动你”或“我让你因某事感动”了,前面的“感动”是因某人某事之其善性*引发的良性*效果,而后面的“感动”则与“煽动”、“鼓动”无异,是通过效果而另有所图了。

勿庸赘言,董存瑞炸碉堡不是为了让人“感动”,雷锋舍己为人也不是为了让人“感动”。现实生活中,大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而试图让人感动者,其背后的真实目的往往出奇地卑鄙和龌龊。前述“借”手机者便属此类。一个行为健康的社会,一个行为健康的组织或个人,是不应该也不允许让人在被“感动”的情况下做缺乏理性*的决定的,这反映着一个社会,一个组织或个人的基本道德水准。

要想吃了你,就先感动你,狐狸对乌鸦早就试过。作为因善良而容易被“感动”者,也该汲取一点乌鸦的教训,时时处处多留个心眼。哭着喊着想让你感动的人,决不是什幺好东西。公安后来对那个女士的忠告便是:千万别轻信!无数现实的教训证明,只有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在理智的前提下做决定,才能有效地防止“上一当”的发生。

不过,话说回来,央视搞“感动中国”、“感动未来”肯定不是为了骗手机,也不是为了骗乌鸦嘴里的那块肉。大约是时髦的编导觉得这个词很有效果感,便随手取之用之,实际上,用“可爱中国”,“关心未来”不是也很好嘛!这总比腆着脸去感动这个感动那个要真诚得多,实在得多。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