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害怕孤独的,交往也就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交往有的必不可少,有的可有可无。可有可无的交往,我们谓之应酬。与朋友一同喝茶吃饭,跟同学一起唱歌跳舞,和同事一块钓鱼划船……都属此类。
聚会总有中心角色*。一个场面,比如吃饭,比如唱歌,你受人之邀,但你应酬的不是所有人,而是那个中心角色*。中心角色*高兴,你应酬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因此,一场聚会成不成功,关键不在于参与的是什幺人,而在于发起者有不有号召力。而这种号召力与一个人的世俗操纵力有关。换句话说就是,你拥有的官位越高、名气越大、钱财越多,你越可能“怂恿”别人参与聚会。
应酬还有一个特点是人以群分。一个人参与应酬,发起聚会的大抵都是与他的身份相当的人。某个处级干部的朋友不一定就是处级干部,但往往是作家、画家、教授、律师之类,不太可能是建筑工地的民工,农贸市场卖菜的下岗大一嫂;某个富人的哥们也不一定是富人,却常常是官员、明星、武林高手,一般不会是街头的卖艺者、舞厅里的伴舞女郎……倒不是说民工、下岗大一嫂、卖艺者、伴舞女郎这样的人不该有自己的朋友,而是说生活舒适、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一般会不自觉地“拒绝”他们。一些身在“高”处的人也许本身并不怎幺势利,但人往往有点虚荣心,生怕别人说自己交往的人身份卑微,于是不自觉地选择了趋众。
应酬不是天外来客,它与我们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一直强调与人为善,古代这一类格言数不胜数,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将心比心”,我们为什幺要应酬?无非就是讨别人高兴,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一种宁静。
如今的人一大抵“热爱”物质的东西,应酬也反映了某些人的逐利冲动。人有种种,有的重感情,有的重功利,有的天使和魔鬼兼具。那些功利心重的人往往喜欢计算自己每一次付出的回报。这些人应酬的对象不是官员,就是名人、富豪,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他挖空心思讨你的欢心;而对于那些不能帮助自己的人,则余光也舍不得给一瞥。这样的应酬不过是挂着友谊外表的商品交易。
应酬是一个玩具,打开后背的挡板,你可以发现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人生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