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早年的学术活动,活脱脱一个地下一党一。
爱因斯坦从大学毕业之后,怎幺也找不到工作。他想到大学去教书,被拒之于门外。最后,还是一位同学替他开后门,到专利局做了一名小职员。专利局那点儿小活,对于爱因斯坦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
老爱一旦把上午的工作从办公桌上打发掉,就会向后坐在椅子上休息,并仔细考虑最新的物理问题,不时在碎纸片上涂写复杂的公式。若是上司走过来,他就把碎纸片藏在一抽一屉里,假装继续在做已经结束了的工作。
就是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条件下,爱因斯坦撰写出了三篇划时代的论文,其中包括他的狭义相对论。当时他才26岁。
近代人一体解剖学的创始人维萨里,敢于向当时的权威挑战,在大学里便偷偷地开展人一体解剖活动,结果不见容于学校当局,被开除了学籍。他像一位流浪汉一样,到处乱闯,最后,终于在一所不知名的大学里谋到了一份教学的差事。其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可就是在这种境况下,维萨里展开了他的半地下科研活动。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一部伟大的着作《人一体结构》诞生了。
奥地利的孟德尔,是一个呆在修道院高墙之内的修道士。他的职业,与科学几乎不沾边。然而,就是这个孟德尔,在三十出头时,以豌豆作杂一交材料,开始了他的有关遗传问题的研究。这项研究工作,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果不其然,他的研究结果在几年后出来时,包括科学界的许多人,根本就搞不清砣数。当然,这中间可能有个别能人,钻研钻研还是能弄懂的,但他们根本就不相信,一个修道士能有什幺大能耐。
以上三人,个个大名鼎鼎,一部科技史,如果没有了他们来捧场,便会残缺不全,甚至不成其为科技史。但令人称奇的是,他们在完成自己光耀千秋的研究时,都相当年轻,可以说是嘴上没一毛一。要说权威的话,他们当时一点也不像人们想像中德高望重的权威。确实的,他们的研究出来时,社会根本就没有给他们一点权威的待遇,还遭到了权威们群起而攻之,或零下二百度的超级冷淡。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权威们权威扫地。这一点,确实令人一大跌眼镜。
人才学研究表明:科学家的峰值年龄大约在25到40岁之间。其实权威多少年,只是这个社会有时太糊涂罢了。
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教授说,世界上有些事情非常可悲和可笑,当他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一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他38岁搞激光照排时,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们说他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他55岁以后就没什幺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头衔,这是很奇怪的。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就是权威,这是误解。现在把他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他已经脱离第一线多年了,怎幺可能是权威?世界上从来没有55岁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犯错误的一大堆。王选很无奈地说,在人们认为他是权威这个事情上,他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他是玩一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他已经脱离一线,高一峰过去了,不干什幺事情,已经堕一落到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他是权威。
中科院院士霍裕平,60岁时毅然辞去了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举家迁往河南,到郑州大学当一名普通教授。
这位老教授说,人到60岁了,精力也不像以前那样旺盛,干嘛还要活在学术权力的中心?弄到最后可能成为老糊涂。我看,现在妨碍中国科学迅速发展的一个原因,就是太多老同志仍在担当学术领导和决策的重担。这些人明明精力和体力走下坡路了,接受新事物也慢。这些老同志中有那幺一些人,要幺让自己成为一部分人压服另一部分人的工具,要幺干脆以名气压人,不让青年人出头。
权威如斯,真是一件尴尬的事,也许,这只是许多社会怪现状之一,中外概莫能免俗。一篇小文,也蚍蜉撼不动大树,说说而已。
来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