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影片《秦颂》审片获通过后,葛优那绷得过紧的心弦一下子松缓了过来,喘了一口大气,说了自己的感受。他说:演戏中的高渐离“太紧张了”,而姜文演秦王,却显得挺松一弛的,“好像不当一回事”,原来“这家伙带了厚厚一摞书”进驻摄制组,轻轻松松演了秦王。葛优顿有所悟,摸一着光脑袋说:“我要读书!”
读书与演员的临场心理和发挥有直接关系,这就是葛优之悟,读书的神力可谓大矣。只是这个道理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悟及的,至少是自我感觉永远良好的人不会悟得,要有这个“悟”,就要求人对自己有“不足感”,有“不足感”的人,常常在与人相处时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去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和不足的原因。姜文演秦王时的“大将风度”缘何而来?葛优发现了秘密,“我要读书”,大有见贤思齐之意。
艾青也是个有大将风度的人,当有人称赞他“你是诗坛泰斗”时,他说:“我不是诗坛泰斗,我只是小菜一碟。”他说他曾尝试写过多种诗体,写过格律诗,但写不过闻一多、胡乔木;写过十四行诗,但写不过冯至;写过民歌体,但写不过贺敬之、李季。只有研究过,至少是读过别人的诗的人,才能作出那一连串“写不过”的结论,才能扬长避短,才能戒骄戒躁。他希望研究者“不要随便拿古人、近人和现代人跟我相比,特别不要通过抬高我来贬低别人”。艾青的这些话,使我想起了一些对成名操之过急的年青人,发表了几首诗,就赶快去印名片,自戴“诗人”或“着名诗人”的桂冠,又是请人写评论恭维,又是张罗开×××诗歌研讨会,俨然诗坛已升起了一颗新星,踌躇满志得可以。若有人对他说,你的诗说些什幺呀,大家都说读不懂哩。他就会笑你水平太低,甚至说他的诗是写给下几个世纪的人读的。对这种目中无人的人最好请葛优来和他谈谈天,开导开导他多读几本书,以免“演出”得太紧张。
现在不少有识之士都为当代青少年不读或很少读文学名着担忧。有些学校甚至不许学生读课外书,或严禁读大部头的名着,未免胶柱鼓瑟而显得偏颇了。一些语文老师常常慨叹他的学生语文水平很难提高,也有埋怨朽木不可雕的,他们总是把学生捆一绑在载满模拟试题的战车轮下辗压不倦,哪里有胆色*让学生另辟蹊径多读几本好书?谁知林语堂早曾说过:“以我所知国文好的学生,都是偷看几百万言的《三国》、《水浒》而来,决不是一学年读五六十页文选,国文会好的。”以我从教数十年的所见来看,不能不服膺林语堂的高见,因为在我教过的学生中,考语文时从容不迫,战无不胜,俨然大将风度的,各科后劲也最大的,绝大多数都是林语堂所说的那类“书虫”——这点也可证明葛优之悟味道好极了。
来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