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打诨”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散文 >
 
小谈“打诨”
2017-04-26 11:27:41 /故事大全

在古典戏曲中,每有“插科打诨”。“科”是动作,“诨”是一种引人发笑的道白。戏曲表演进行中,有些成功的“插科打诨”,常常能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并令观众回味无穷。清代戏曲家李渔说:“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共赏,智愚同欢,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据说,果戈里的着名戏剧《钦差大臣》在俄罗斯最初上演时,最强烈地感觉到《钦差大臣》的概括意义的,要算那些被果戈里当作嘲笑对象的官僚们了。在演出的过程中,那些蛆虫也忍不住哄笑阵阵,剧中那个骗子突然对台下喝道:“笑什幺?这里演的就是你们!”气得台下的蛆虫们不知所措,狼狈不堪。这一“打诨”与剧情天衣无缝,入木三分,堪称绝唱,其作用不仅仅是逗趣而已。

“打诨”多是插白或旁白。鲁迅先生对此很有研究,他在《二丑艺术》写到“二花脸”,这种常扮演保护公子的拳师或趋奉公子的清客的角色*,其身分比小丑高,性*格却比小丑坏。“二花脸”助公子作恶,但“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二花脸”这一插白,正显示着他的性*格比小丑坏,一句话便把他那又要做婊一子,又想立牌坊的帮闲嘴脸描绘了出来,那典型的插白语言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也是戏剧里“打诨”的特殊作用。

据报载,某电一影明星去浙江义乌演出,唱一段便向拍照的人喝令一声:“不准拍照!”这种插白无论如何都是大煞风景,这虽是迫不得已的“打诨”,但已有不少论者言其过当,不应提倡。不准拍照,可在事前做好防范,一任“即兴”大喝,破坏了演出效果,更有损明星形象。又据说,在北京的“中国金曲演唱会”上,某女歌星演唱《你是我今生该等的人》,开唱之前问台下观众:“不知在座的谁是我今生该等的人?”一位男青年立刻站起来大声回答:“是我呀。”引得全场哄笑喝倒彩。这样的插白无聊得很,轻佻得很,自讨没趣,咎由自取。现在不少歌手缺少艺术素养,尽靠一些低级庸俗的“插科打诨”与观众“感情交流”,以丑为美,令人作呕,亟应如李渔所说“当全在此处留神”,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把自己弄成小丑样。

来源:博客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