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有人要大科学家杨振宁拿出当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毕业证书,来证明他这个教授、博士、科学家的资格,你会不会认为不可思议?嘿,你还别不信!
最近,有朋友向我叫苦,说他在中央级大报当了30多年记者,而且高级记者(正高)也做了十年,还有教授、博导,头衔一大堆,可现在要换记者证了,除了照片外,还要大学文凭的复印件,否则不认。他觉得太滑稽了。要这几十年前的文凭干什幺?用这证明他这记者是合格的,不是冒牌的?他说,这些年,他跑遍全国采访,写了许多有影响的通讯报道,却从未亮过记者证,因为他已经不需要什幺证明他的身份了。现在可好,他却要拿文凭去证明自己的记者证。他还说,几十年了,搬了几次家,家里的东西堆积如山,各种证一件、证书上百,人老记忆也差了,谁知道那张文凭放在哪儿?谁知道它还有这等用处?朋友边说边摇头,说改革开放30年,有些东西反而改回去了。比如这繁琐哲学。单位每年都要填一两次表,内容都是姓名、性*别、出生、籍贯、学历、一党一团一等等。其实这些档案里全有,而且现在人事管理已经电脑化,一开机,一点击,一打印,全有了。可有关部门舍近求远,舍简求繁,发出一大批漂亮的表格纸,人人填一遍,不管老幼,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不说,还会出差错,还给一些人以空子。因为时间久了,有些东西又记不准,又懒得去查,就填个大概其,次数一多,有些内容就前后不一致,到后来连他自己都糊涂了。也有的人,借机就改内容,改年龄,改学历,改经历。有的人三改两改,就由“副局级调研员”改成“副局长”、“局长”了,年龄改到“后备干部”里去了。在一些地方,改个人档案成了一种现象,与这种繁琐哲学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你给他改的机会。其实,恰恰是许多假的东西需要证明。比如假古董、假字画,要请专家写出鉴定证明其是真的。专家收了钱,于是就证明了,假的就高价倒卖出去了。如今的拍卖会,假货真不少,能拍出去就因为有“专家鉴定”,哪怕是真作者出来证明是假的也没用,还会被嘲笑为“不懂行规”。为了解除朋友的苦恼,我就给他出了一个自以为很高明的主意。如今作假的手段完全可以以假乱真。你那张文凭一时找不到没关系,花俩钱到街上请人做一张就是了,一来没人会认真去查验,二来你确实有一张真的,与冒牌的不同,不就为了应付吗?朋友听了苦笑一声说,这不是逼良为娼吗,这叫什幺事儿呢?文章来源:《》2009年6月5日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