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学渐行,学习传统文化的呼声越喊越高,可就是没有形成一股学习国学的国风。难道我们觉得传统文学不好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为何只高不下?媒体的传播和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学习反差为何很大?这一连串的疑问我想归为一点: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期就被摧翻,被打倒,如今为了美化、绿化自己的精神空间,不得不学习被“否定”的文化,人们一定会疑惑重重。如果人们都学习儒家文化,会不会“封建化”?答案是否定的。这就得从文化说起。
文化是无国界,超越时间和空间,高于任何制度又可以为任何社会制度服务。文化的生命力极强,就拿儒家文化来说,产生于努隶社会,却在封建社会长久生存,并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有市场。在先前时期的各种学说思想中?难道只有儒家学说最具PK能力?其实孔子提出的儒家文化是为了解救百姓于战争的火海中,而且他的“口号”和内容都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儒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在产生的初期,别的学说和思想都能把它PK下去,就算后来战有主导地位,也只是和法家学说平起平坐。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采用“外儒内法”的方针,并且这“儒”经过了董仲舒的粉饰,孔子的许多思想都被抛弃了,先哲说:“儒家文化是药,道家文化是…”鲁迅也说过:“中国之社会不可不革,亦不可全革。”这个“社会”不仅包括制度、经济、思想、还有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的慧眼和远虑。说到鲁迅又不得不提及胡适。俗话说:大一陆重鲁迅,台湾推胡适”。在台湾呆过一定时间的人,都能发觉传统文化的继承我宏扬程度远高于大一陆。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动摇,人们的思想并没有封建反和更加的自一由公平化。看看那传统文化孕育的李傲,虽然有点狂妄,但他也算得上是中国的一颗良心。另外,传统文化在台湾盛行,就会成为遏制“台独”的成长。
当然能否出一个像董仲舒式的人物,来综合各种学说、思想,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天台,方便人们取去文化。我认为不可能:一是因为没有第二个董仲舒,二是因为社会环境不同。其实不管学习哪一类传统文化,我们都不会封建,只要学习的文化能指导日长行行为,有助于丰富学识和阅历,都值得认真去学习。如一毛一笔、国画;又如读《史记》。太史公说:“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本身就是文化,即文化能通古今之变。换句话说,文化能适应任何社会的变迁和变革。所以,无需疑惑,大胆的把学习传统文化的热血沸腾到底,二十一世纪,就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飞跃起点。
文化岂会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