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根了,上级领导岗位又有一些空缺,该提拔干部了。考察提拔干部本当是个新旧接替、后浪推前、充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必然要求,可是,其间的具体做法总让人感觉很不对味。
某县一领导从地市级部门调下来,副县长干到县委书记有些年头了,其人格水准、工作业绩如果不经过组织指定,随便找一个有良知的基层干部群众来帮着总结,确实是乏善可陈。而且眼见着该领导的“油式作风”在本县越来越不得市场,陷入“风格不灵”的境地,工作推展日趋艰难,自己也捞得差不多了,适逢这次市里有市委常委和副市长等缺,是该选三十六计之第一策的时候了。如是,在市委纪委和组织部领导的主持下,召集全县各部门一党一政一把手,对该领导在任县委书记期间选拔任用的百来个官员,进行了一次选人用人满意度的测评,并且安排该领导在测评之前就选人用人工作来一次慎重的“述职”。测评会后还“安排”了一些干部座谈。
看起来考察任用干部的过程完美无缺,该做的过节都做了。可是,结束以后不免在人们心中留下许多个“为什幺”。为什幺单就选人用人一项来考察该领导呢?为什幺要在测评前搞那种滴水不漏的“述职”报告?为什幺不宣布测评结果?为什幺没看到考察人员自一由到各基层单位找人座谈?这幺多的“为什幺”在该领导马上就任副市长的风传中,既挥之不去又显得那样地无可奈何、苍白无力。
据传“选人用人不当,买官卖官”正是群众普遍反映该领导的突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没有确切指证的。就凭笔者说该领导“捞得差不多了”,就凭笔者耳朵听眼睛看到的,比如说某年轻局长说在某处给了某领导3000元红包,某领导答应给他个热门局长当当,某局纪检组长说某时某局长邀他一起看望某领导一送就是三两千,这样的事情真要是取证的话,没准别人会一口否认笔者还要坐污的。这一点也是让组织很为难的,没有确切指证组织就不能仅凭“群众反映”对干部下结论。因此,来一次测评就不失为一种说得过去的、比较负责任的、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测评的本身为人们所接受理解,可在测评之前由被测评人来“述职”,而且所述头头是道,真可谓无懈可击,如果切实按照所述的无不正确的措施方法选人用人,谁还会有意见呢?恰恰是人们看到的与该领导所述总有诸多对不上码子。如此的述职,看起来是一种技巧或是机巧,倒不如说是弄巧成拙,给人越描越黑的感觉。你平常怎幺做的,还当别人没眼睛看到似地,到了要提拔之前来这幺个“述职”,仍那样地言之凿凿,有这个必要吗?你平常不是这样做的,而只是在总结时搞那种“人人知道的谎言”,这不掉自己的底子吗?当然,这种看法只是笔者的一己之见,公论还要看整体测评意见。因笔者也是参加了测评的,所见到的是基本满意的评价,所听到的是满意的评价,实际情况因被一床被子蒙住了而不得了了。至于参加座谈的人,有一个人笔者是熟悉的,此人在前任县委书记提拔之际与该书记大闹过一场,其气势“声镇”全县,原因是该书记答应提拔他没有兑现,且此人本身就是公认的“胩里夹把瓢往前唬”的那种人。这次组织指定了该人参加座谈,是因为现任书记大会小会表扬只差树为典型的红人。叫这种说话三七听二八听的人去座谈,能让人信吗?可是上级领导并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这种人。似这类测评前“述职”和“安排座谈”的做法是机巧吗?可是,这种机巧太容易让人一眼睛看透了,起不了多大作用,盅盅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