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是十三亿中国人的精神年夜饭。既是年夜饭,就不差钱(当然也不差人),何以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愚钝如去意无边者总也想不通。直到最近看了杨阑访谈本山大叔,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赵本山是春晚的超级大腕,火了近二十年,但依然谈春晚而色*变,无限感慨:“太难了!”难在哪里?俗话说:左右为难。倘若只有一个方向,或许就不至于那幺难。假如春晚只认一个理——让老百姓开心,事情恐怕就容易得多。可是,春晚还有任务——教育群众,必须唱主旋律才行。
从理论上说,让老百姓开心和唱主旋律似乎并不矛盾,有时还能结合得很好。比如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二者兼得、皆大欢喜。然而,也有时唱主旋律和娱乐大众成了“拉郎配”,失之生硬。像《三鞭子》、《火炬手》那样的本子,本山大叔和搭档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观众还是笑得很勉强。08年春晚,完成了“任务”的赵本山在后台痛哭不已,那场面令人感到辛酸。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的艺术和艺术家还是要靠委屈才能求全。
倘若春晚在唱主旋律的同时,允许多唱一些“辅旋律”,那幺,我们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也许就不会如此作难。然而,“辅旋律”似乎不太好唱。有关部门层层把关,固然是职责所在、无可厚非。然而,社会舆论似乎也不允许春晚“出一轨”。像《卖拐》那样的小品,居然有人将它解读为鼓吹忽悠。今年春晚,小品《不差钱》得到全国观众热捧,却被文化名人魏明伦泼了冷水。魏先生指责小品里用一百元买通服务员的情节有鼓励不正之风之嫌。中国人善于上纲上线的本领,实在令人生畏。
诚如赵本山所言,魏明伦以大师之尊批判小品是“白搭了材料”。小品也好、相声也罢,无非要让观众开怀一笑,通常没有那幺深远的教育意义,也不必承当那幺重大的社会责任。所谓寓教于乐,有时其实很矛盾——因为“乐”就容易忘了“教”;因为“教”就常常不可“乐”。文娱节目的教化作用其实有限,未听说有人是受了小品或相声的启发才去搞fu败的;也未听说有fu败分子看了小品去投案自首、金盆洗手的。教化必须由“王道”来推行,上行才能下效,把社会风气不好的责任推给赵本山未免不公允。
看淡春晚、看轻春晚,春晚才有出路。最近,各种山寨版春晚呼之欲出(但不得出),也许正反映了全国观众的心态。有关部门不必如临大敌、忙于封杀。倘若能大度些,允许山寨版春晚出笼,甚至从山寨版吸取营养,形成“杂一交优势”,春晚也许会面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