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我们学院开展了一个主题为“大学生到村任职”的调研活动。我积极的报了名,一方面是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另一方面是鉴于近几年来,“大学生村官”这一名词的迅速流行,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本人也想通过这次亲身调研,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状况,也可以为我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出一个重要参考。
经过短暂几天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正如许多资料和报告所说给农村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为一党一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当然,事实上他们也会在工作上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他们也并不如人民想像的那样工作进展顺利,事事顺心,他们的工作成效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砺才能展现在世人眼前。
在我们设计的几份调查问卷中,无论是镇zheng府领导,还是村委会干部,还是村民,他们都对大学生村官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及积极的期待。相对于村领导,他们也具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接受的新事物比较多,拥有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及吸收新知识能力强,在另一个方面来说,他们更具有年龄优势和做事的活力。他们的加入无疑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血液”。
在这里我只想重点谈下在我们调查得到的关于大学生村官的问题及困难。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任务。部分大学生村官本人反映,他们到村任职的主要工作是整理资料,收发文书,撰写公文等一些文秘类的工作,与自己到村任职前想像中的不大一样。在我们调研的东莞村官里并没有学习农业专业知识的村官。他们只是通过了考试,然后参加了zheng府开展的短暂的培训后就上岗工作了,他们并不具备为村民解决农业问题的专业知识。由于自身这方面知识的局限性*,他们能做的工作除了这些似乎也并不多。另一个原因是村领导们与大学生村官之间仍有待拉近距离的地方。部分大学生本人认为,村领导们会认为大学生经验不足,书生气十足,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除了理论性*太强之外,并没有实际公干能力。所以并不放心把工作交给大学生。当然,这也正是当前中国大学生以及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换言之,有部分村官到村任职后只能遭受冷板凳。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没有实际权力及意见得不到肯定,而很多大学生也只能保持着这种仅仅是作为村干部秘书的角色*。
在问卷调查的工资待遇方面的选择上,虽然基本上每个大学生都选择了3000以上,但是接下来的满意程度调查问题中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不满意”。显然,他们希望zheng府对他们的这种工资待遇能有所提高。高埗镇的一位组织部领导回应说:“大学生村官的补贴费是由zheng府补贴一部分,但是由于镇zheng府的力量比较有限,这显然是不够的,这需要各村委会的积极配合,完美大学生的补贴。同时希望上级能有具体的制度保障大学生的待遇问题。部分大学生也说,虽然工资的高低并不是绝对重要,他们回到农村基层的一个目的是想为故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至少希望能够得到zheng府的保障,使他们的生活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而大学生在工作方面的实际问题主要有几种:
一个方面是大学生本人觉得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相差较远。事实上,很多人都把大学生村官想像成为农业知识非常丰富,虽然这方面的人才在农村中也的确迫切需要,但事实上在我们所调研的大学生村官里各专业毕业的人才都有。他们所学专业与村官工作知识并不对口,所以他们急需在实践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及补充相关知识。具体表现在,无论是作为村长助理还是村主任助理,他们要有一定的办公室操作能力及公文写作能力。进一步来看,即便他们专业对口了,但是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是相当欠缺。
另一方面就是大学生与村领导的沟通协调。虽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本村里出去的,但他们刚回到村子里,对村子里的实际事务并不熟悉,所以村领导并不肯委以重任,部分大学生提出的建议也得不到村领导的认可,只会把它当作是不切实际意见。大学生本人对得不到村领导的理解也感到无奈。大部分村领导成员都是村子里的老一辈人物,他们不能接受大学生充满活力、新鲜的建议。由此,他们只是把“建设新农村”作为了一种口号,而并没有实际行动起来。
另外就是大学生与村民的沟通交际问题。根据调查,大学生反映以及村民们的说法可见一种状况:村民们遇到问题很少甚至从不找大学生村官。一方面他们把大学生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同起来,他们认为大学生书生意气,并不能理解农民的一系列问题,他们只能代表知识阶层而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大学生并没有实权,跟他们反映他们也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大学生在村民面前并没有具体的实事表现也是致使他们出现这种想法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在村里受到的“冷待遇”是这一系列问题的病源,并且这也将会导致大学生以后的工作也得不到完美的开展。
在这几天的东莞调研之行,我们收获很多,在这里由于篇幅就简单作了下总结。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关于就业方面的感悟,无论是作为新兴起的大学生村官还是考取公务员,还是选择就业,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的就业形式对大学生是一个相当严峻的挑战。这给我们大学生敲响了警钟,我们也要对自己的就业之路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OO七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