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全提供各种经典散文诗歌文章,爱情散文,哲理散文,伤感散文在线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知青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羑河纪实之二十七
知青队
文生
在太行山余脉的山村里,一群儿童在地上画好格子,然后在格子上单脚跳,一边跳一边用普通话唱着歌谣,跳一格唱一字,跳好了唱对了就继续接着跳,失败了就让下一个人跳。有一首歌谣是这样的:
公共汽车朝前开,
阿姨卖票往后座,
一站两站三四站,
下车啦!
记忆中歌谣还有关于吊车、飞机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山沟里的孩子没机会亲眼见这些东西,当时的课本上也不会有这样的歌谣,显然是从城里流传到农村的。听说是村里知青队里的青年,童心大发教会山里儿童的,儿时的我就和伙伴唱起这些与山村生活十分疏远的歌谣。
知青队里的人是从城里下乡的,正式名称是知识青年,理由是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是农村人把他们和村里的青年统称为青年。把知青队称为青年队,是因为青年们好在一块儿,特别是农村念过书的青年,一有机会就到青年队里混,有个别青年饭在家里吃,睡觉到知青队;也有让城乡青年互相帮助提高的意思,城市青年帮农村青年学文化,农村青年帮城市青年学农事。
有老辈人说,城里来的小青年把农村的青年给带坏了。一个例子是农村青年跟着他们学样,刷起牙来,每天早上拿起杯子刷牙,满嘴白沫,有时还会有红色的血迹,看着怪吓人,说,嘴不是毛缸,每日家掏毛缸干啥呀?我们那里称装人粪尿的破缸为毛缸。还有女青年跟城里人学样,把褂子(上衣)腰部折个襟缝一下,显出自己的小蛮腰,就说,这是跟着人家学浪,那也能干活?后来女知青也不收腰了,因为确实不方便干农活。
还有就是城里的青年好吹口琴,唱《三套车》,一个生产队里有一两套车就不错了,还三套车?还有晚上不好好睡觉,在昏暗的油灯下看小说,里面是东洛夫找西妮娜、南斯基盼北莫娃……
但是说归说,农村青年们还是学样,结婚时,成对的牙缸和牙膏必备之物,其实当时许多农村青年并没有真正养成刷牙习惯,有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牙刷也没用过,但就是得准备,因为这是文明的象征。
下乡知青和农民在生产上有关节。比如说,同工不同分就引发争论。城里的青年认为和农村青年的工分不一样,这是歧视,要求同龄人拿一样的工分,但农民们并不同意,说还要看劳动量大小以及技术水平,说城里还实行八级工资制呢,农事自然也是水平有高有低,等你们能力上去了,工分自然会一碗水端平。不过农村青年也受到启发,也要求和种地的老把式同工同分……
知青对农村的一些事就看不惯,在讲阶级斗争的年月里,有的生产队的马车居然是让出身地主的赶,难道贫下中农就不行吗?难道城里人就不行吗?不就是让马拉车吗?赶马车谁不会呀?要象电影《青松岭》那样,把赶车的权夺回来。后来他们才明白,马车不是谁想赶就能赶的,一套大马车三四个牲口,得了解每一个牲口的脾气,才能赶车,尤其是赶长途车,路上什幺情况都有,比如说,从村里翻过南岭就是马路,在马路上的汽车如果突然鸣起了大喇叭,有的牲口就会被吓住,不熟悉牲口习性的人就不会处理。又说,出身好的人才不会好好赶大车呢。还有对村里的男人不做饭也看不惯,说女人们和男人在地里一样干活,回来后还得做饭,男人等现成的饭,这不合理……。老农民说:自古以来就是这,你们要接受这样的教育。
农村青年对知青是有想法的。农村男青年们认为城里来的青年使他们压力大起来,农村女青年们有了比较,对农村男青年的要求高了起来,要求他们和城里的青年一样,衣服要干净,说话要文明,家务要多做,书本要多看……。更主要的是,男知青参军、招工、上学机会多,对农村女青年的吸引力大,不少农村女青年成为痴情的小芳,因此,一些心情郁闷的农村小青年,经常对城里来的青年做小动作。比如说,青年队的宿舍窗户常被人用石头砸破,我们窗户是用纸糊的,你们凭啥用玻璃?大家都一样是人,凭啥参军招工推荐上学你们优先?知青们对此也有意见,村干部也为难,要他们入乡随俗,也用纸糊窗户吧。对他们参军招工上学机会多不好说什幺。当然也有知青和村里不学好的小青年混,整日偷鸡摸狗。
但是,农民们对那些肯吃苦、能迅速全面拿下农事的知青也十分赞赏,主张让他们当村干部带领大家干,认为知青干部派活时可以少受农村人情社会的束缚。
后来,城里的青年要想参军、招工和被推荐上学,下乡锻炼是必由之路,这样村里的新老知青就多了,原有的知青宿舍不够用了,于是大队就在南岭山上划了一块地,建了几排房,叫做知青院,把相邻的地划给他们,称为科学试验生产队,成为黑塔村的第七个生产队,由老知青带新来的知青种地,也有村里的新老把式参与。这样,石林黑塔村的知青队就从羑河边迁到南岭山上了,离的比邻村还远,天旱时,吃的水还得从山下往山上拉。我们那一带,好多村里有能力的,在离村里较远地方,建红砖红瓦的排房,专门安置知青。有个别小山村能力不足,知青宿舍还是和村里农房混在一起。
知青队与村子相对独立起来,就减少了矛盾。知青之间的矛盾不涉及到村里,农村青年之间的矛盾也不涉及到知青队,这样城乡青年之间的关系也就好起来了。到上大学不再凭推荐是凭高考分数时,有农村青年到山上知青队里和知青一块复习,不过此时也是知青运动的尾声了。
很多知青下乡也就是一两年的样子。出身不好的知青,参军、招工和推荐上学没他们的份,往往多年都走不了,成为老知青。这些老知青往往苦闷少言,劳动之余与书为伴,不讲出身的高考恢复后,这一批人在考场上极有竞争力;没能考上学的,最终也以各种方式回城了。
随着知青回城,试验队也就解散了,我们那一带的众多知青院或被作他用,或任风吹雨打。偶然也有当年的知青默默地、心情复杂地路过时看一看。
当年我对知青好奇,现在也说说对知青的一些想法。
在历史的长河中,知青院只留下一个名称,现在村里年轻的人们不知道这是什幺回事,就和他们不知道黑塔村里的东大寺、西大寺、大谷院、小谷院一样。
知识青年到农村锻炼,抛开政治因素,就业原因也十分重要,当时岗位是稀缺的,于是采用知青下乡的办法缓解城镇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大多数知青在农村也就是二三年的样子,但这二三年是他们最好的学习时代,但下乡的政策使他们荒废了青春。虽然绝大多数知青最终是回到城里,除了回城早和考出来的,他们在单位从事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我的师傅中就有知青出身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有企业大面积破产重组时,知青出身的工人往往是安置困难户。
每一个时代,都有青年人找工作难的现象。解决就业难,知青的模式造成了四个不满意,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不满意。在新时期,我们是采用技校、高校扩大招生的政策,同时提倡青年创业。
知青队-青年队-试验队,其实也是农村人对有文化的人期望,但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农民也希望用科学的方法增加产量,但是在人多地少又大呼噜干的情况下,科技的运用有时反而是不经济的。只有在大农业的生产条件下,科技对农业的作用才更显着起来。
知青作家们打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知青文学。优秀的作品是站在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剧上写的。写自己是时代的受害者,写自己对小芳们的伤害,把笔墨触入当时复杂的现实。读过知青作家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谁能忘记在穷山沟里相依为命的破老汉和留小儿祖孙呢?读过叶辛《蹉跎岁月》的,谁能忘记邵玉蓉这个牺牲了生命的小芳式的人物呢?读过梁晓声的《今夜的暴风雪》的,谁能忘记裴晓云在歧视中牺牲在暴风雪中的可怜姑娘呢?
知青运动是一场悲剧,没有那一代青年群体象他们那样命运多舛。他们当中一些有幸考入大学的,不少又重新插队,是到国外进行洋插队,他们把各种各样的思想介绍过来,形成一轮又一轮的思潮,因此他们成为对城乡现实和国内外理论了解最多的一代,也是思想最复杂的群体。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知青群体在各个方面涌现了不少弄潮儿。总之,知青群体在中国历史上打下自己深深的烙印。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事实,但是再也不能采用知青那样的方式让人们去践行。现在新一代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自觉、是担当、是认识到农村也是创业的天地。农村的现代治理需要扑下身子的知识分子。
农业的现代化生产确实需要高端人才,例如,养一两头牛并不需要什幺技术,而办养牛场就需要综合运用众多资源:观念、制度、市场、资本、人才、技术、确权、合同、场地、兽医、防疫……,所涉及的知识要比当年初、高中生的知青知识面要广的多。
新一代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必将谱写新篇章。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17年2月26日
知青队对你有帮助吗?还需要优秀散文的话,欢迎进入散文栏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