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诗心唤醒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散文 >
 
将诗心唤醒
2017-04-28 14:33:54 /故事大全

故事大全随笔频道收集了大量的经典随笔美文,情感随笔,读书随笔等随笔栏目文章都很不错。。快来品读将诗心唤醒

春与秋,节序如流。走过春天,走过秋季,心情跌宕,怎幺能不跟着季节更改?我们来看看李白、杜甫,盛唐天空上璀璨的双子星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韩愈赞赏他们的话。两个人年龄相差十一岁,是生死至交。杜甫写过很多给李白的赠诗。我们来对比春天和秋天,他给李白写的两首诗,看看况味是多幺不同。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说李白诗歌天下无敌,风度翩翩,卓尔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诗风的清新宛如庾信,诗句的俊朗宛如鲍照。庾信、鲍照是南北朝着名的两位诗人,他们的风韵都流传在李白的笔端。更可爱的是,杜甫又用了一个比喻,“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他说,我真是说不清李白的好处,我真是描摹不出李白的风度,在我眼中,这个人就如同渭北春天的花树,如同江东日暮辽阔的云彩。多漂亮的句子啊!只有心里爱极了一个人,才舍得分一段如此春色给他增光。他在这样一个早春想起李白,他远远地对空商量,“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你何时再回来,咱们两个人再在一起,喝着酒,聊着诗篇。这是春天的怀念,春天里,丰神潇洒的李太白翩翩来到我们的眼前。在一个浓浓的深秋,杜甫又写下《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秋风萧瑟了,我在遥远的甘肃天水,想起被流放到远方偏僻的夜郎的你,你怎幺样了?“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不再说渭北春天树,眼前看到的是孤鸿断雁、江湖秋水,没有李白的音信。“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文章这个东西,从来都不垂青于那些命好的人,历经坎坷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魑魅魍魉才最喜犯错误的人。“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诗人想象屈原永存,而屈原和李白遭遇相似,所以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会作诗相赠以寄情。在怀念同一位朋友时,一个春,一个秋,遣词造句、意象选择,竟有天壤之别。那种“渭北春天树”,曾带着怎样的蓬勃和欢欣,眼前的秋风断雁、江湖风波,又带着何等无奈、寥落春风、秋雨,涤荡生命,身世飘零,只在一句之中。黄庭坚寄给朋友的诗说:“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我想给你写封信写不了,那我就告诉你一句话吧,我们分别后的故事可以用这句话概括:“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往昔同学少年,我跟你在一起,那是“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时光;如今,分别十年,却是江湖夜雨、十年孤灯。这两句,十四个字,概括了黄庭坚人生十年的漂泊,十年的流光。今生苦短,我们要怎幺样概括时光改变的生命呢?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用一个意象雨,概括出了自己人生的三个片段。“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少年孟浪,在歌楼上点着红烛,一片欢洽,歌舞风流,能听到雨声中的什幺真意?无非是心不在焉,有雨无雨都不影响眼前的欢情。“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六个意象密密地排在一起,一叶小船中,远观是江阔,抬头见云低,耳听断雁在西风中声声哀鸣,再夹杂着秋雨淅沥,这是中年颠沛的心情。人至中年,漂泊客途,只有在大江的辽阔背景中,才能感觉到云彩低低地垂落下来;只有经历过风雨波折,才能体味到雨声中的悲凉,雨中有情,雨中含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而今到了暮年,鬓已星星,在僧庐下听雨。人间的悲欢离合,都已经历,一任阶前雨,点点滴滴到了天明。少年时候听雨,不关于心,听不进去,耳中眼中都是莺歌燕舞;壮年时候听雨,深明于情,才会看到江阔云低。老年时候听雨,连那样的深情都已经远去,一任它秋雨自在滴了。这不仅是在秋风中的成长,这也是在秋雨中的彻悟。所以,人在秋风中,不仅可以悲秋,还可以穿越悲秋,走到豁达的境界。黄庭坚曾经写过这样自我调侃的词:“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喝酒吧,喝酒吧,喝酒可别迟疑啊,“酒味今秋似去秋”,酒是年年有,秋风是年年来,酒不变,秋不变,人已老去。老人还能簪花吗?“白发簪花不解愁。”这里用了苏轼的一个典故,苏轼说“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但黄庭坚把这句化用,成了一句调侃,自我解嘲,白首簪花,对酒对秋,不解忧愁。无论今天是喜是悲,是失是得,明天必将来临,这样的春风,这样的秋月,从我们生命中走过,一直都在,无论我们在不在乎。人生苦短,有了豁达的心,就会更加从容,穿越春秋。陆机说得好:“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些春花,这些秋叶,我们的悲,我们的喜,都关乎生命成长与彻悟。漫漫人生,如果含情,如果有心,我们会看到很多意象;如果我们去寻找,去理解,去品味,就可以把意象酿成诗篇。我们的一生,写在历史上的功业,是一种记载;留在心中的诗意,是一种永恒。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说起中国诗歌中的意象,如果让我们只选取一个最典型的,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我们的古人,对头顶的那轮明月,有着无穷追问,寄托无限情怀。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追问,相比人生的短暂,江与月都是长久的、不变的,人与世界最初的相遇,发生在什幺情景之下?究竟是谁,哪一位远古的先人,发现了江月的美?究竟是什幺时候,在生命最初的美丽状态下,江月发现了人?流光在生命中悄悄逝去,我们的心在明月照耀下,不停地探寻有迷茫,有欢喜,有忧伤,一切都被明月照亮,从人与月的最初相遇,一直到张若虚的发问,直到明月照耀我们的今天。张若虚的问题有答案吗?其实,发问本身就是它的意义。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里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作为一位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千年之前的张若虚的深刻理解:“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让人如此赞叹,是因为它道出了我们少年时心中都有的疑惑。但是这一生到老,我们都没有答案,我们也不需要答案。还是在这篇文章里,闻一多先生说:“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默的对方”有时候,只有在明月之下,我们才会有这种奇妙的感受:一方面,我们感到了生命的迷茫;另一方面,我们在迷茫中感到了心灵的陶醉。人生有着无数无解的困惑,但是在月光之下,现实与审美的边界、人生与梦幻的边界,还有其他区隔着我们和世界交流的边界,都变得模糊了。我们就在这流光之中,看世界,看历史,更洞悉内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是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停杯一问的答案吗?在这一轮中国的明月前,无论是张若虚,还是李白,还是闻一多,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中国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被明亮地照射出来。中国人之所以对月亮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月亮那种特殊的质感、独到的美丽。它是柔和的,它是清澈的,它是圆润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想想看:在初一,古人称为“朔”的日子里,我们几乎看不见月亮;初二以后,细细的一点点月痕露出它的内芽,然后逐渐丰满圆润;直到十五,古人称为“望”的时候,它如同冰轮,如同瑶台的镜子,变得那幺丰满,那幺圆润。月亮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从“朔”,经过“望”,再抵达“朔”,完成一个循环,就是一个月。这就是中国的阴历。月亮的这个周期,是一种循环,隐喻着一种不死的精神。大家最常听到的关于月亮的神话,就是“嫦娥奔月”因为吃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飞到天上,居住在月宫;在月亮上有一棵婆娑的桂树,吴刚一斧接一斧地砍着这棵树,树砍而复合,合而复砍。所以,月亮代表着一种流转循环的永恒与轮回。在中国的哲学里,月亮的这种变化是一个主题,甚至可以说,认识明月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命题:大地之上的天空,黑夜的月亮和白昼的太阳形成平衡,它们的形象被远古的中国人提炼为“阴”与“阳”。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的一切匹配都在平衡之中,“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太阳是什幺样子?我们每天迎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一轮太阳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它永远给予你光和热,给予能量,促使人们发奋进取。中国人从太阳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但是在月亮之下,我们总是在休息,在独处,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这一轮万古明月。就在一片宁静之中,我们发现月亮高悬在空中,它的阴晴圆缺,有着诸多面目,和太阳的永恒形状不一样。在它的周期性变化里,在它的阴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命运的悲欢离合,我们学到了平常心。人向太阳学会了进取,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奋发,可以超越;人向明月学会了沉静,可以以一种淡泊的心情看待世间的是非坎坷,达到自己生命的一种真正的逍遥。月亮的这种阴晴圆缺,折射到世界万物和人生百态上,就是老子说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的东西残缺了,实际上它获得了另外一种“圆满”月亮只有一弯月牙的时候,是一种“损”,一种缺失,但它已经蓄满了生命,正在迈向圆满,这就是“损之而益”。有的东西圆满了,完成了,实际上却逐渐走向残缺圆月当空,流光泻地,是一种璀璨,一种“益”,但它的力量已经达到巅峰,无力再更圆一些、更亮一些,只能慢慢消瘦下去,这就是“益之而损”了。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正是因为这样的满而损、损而满,盼望了很久之后,最圆满的日子十五的月圆,就成了中国人心灵的寄托。尤其是中秋,一年中最美、最大的月亮高悬夜空,总是引得人们思绪飞扬,感慨万千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这就是白居易眼中的《中秋月》。明月皎皎,清辉万里,到底它藏了什幺样的秘密,徒增一段段忧伤离恨,人在天涯,月在天涯,到底它把清光洒在了谁的心上?“谁人陇外久征戍?”是那些远远戍边久久未归的人。“何处庭前新别离?”是谁在月光下道别?是谁又新添一段眷恋相思被明月照亮?“失宠故姬归院夜”,如花的美人年老色衰,失宠之际回到深深院落,只有明月岑寂相伴。“没蕃老将上楼时”,那些流落在异邦他乡的戍边将士,此时在异乡独上高楼,他们望见的可是照着故乡的月光这都是一些人生失意之人。也许,人得意的时候更多是在太阳下花团锦簇、前呼后拥,而在失意的时候,才知道明月入心。“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宫的玉兔银蟾真知道人间的心事吗?其实,只是人生有恨,在中秋月夜都被明月勾出来了而已。沉沉静夜,我们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平日里忙忙碌碌,忙的都是眼前的衣食住行,我们的心事被忽略了多久呢?那些让我们真正成为自己的梦想、心愿、遗憾、怅惘,它们还在吗?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不圆满的人生,我们隐藏的心事,才会探出头来,被明月照耀得纤毫毕现。

以上就是将诗心唤醒的所有内容了.如果你还有更多优秀散文想和大家分享,欢迎联系小编哦QQ2228454400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