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全提供各种经典散文诗歌文章,爱情散文,哲理散文,伤感散文在线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我们总假定所有人都是睡在上铺的兄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考是对自己的尊重
一
“《论语》品读”这门课,我教了两年。承担这个工作,纯属偶然,只为接替一位去世的老先生。
老先生不老,未满六十,死于突发的心脏病。说起来,他是我在这所大学最早熟识起来的同事。老先生属于那种在学生当中有传说的人物,连绰号都不凡,人称“弘毅法师”。我问学生绰号的来历。学生说:老师在课上最喜欢讲“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来弘毅去就成了“弘毅法师”。
弘毅法师西装笔挺,头发一丝不苟,说起话来字正腔圆,声若晨钟,典型的绅士派头。我对他的亲近感,来自谈吐之间的“拧”劲儿。说也奇怪,我所服务的大学,整个的气氛,是“乖”。学生比乖,老师也比乖。校园里,各式各样的乖。各式乖人,共享一种哲学:但求无过,别惹麻烦。
这样的人,接触多了,很容易认出来:眼睛里闪着“深思熟虑的忍耐”。弘毅法师不乖,说话做事,总免不了给领导找点儿麻烦。当然,“麻烦”,是就领导的视角而言。在他自己,无非是要坚持一些比领导更重要的道理。
心里装着道理的人,比较容易显得不乖。自知不乖,又不打算学乖,就是我所谓的“拧”。
没听过弘毅法师的课。但我知道,他总想在课上给学生讲讲“道理”。这也是不乖的证据之一。因为,乖老师,只讲学术。“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他最爱讲的道理。学生说,他还爱讲“骨鲠”。
在他看来,人分两种,有骨鲠的,没骨鲠的。时代也分两种,有骨鲠,没骨鲠。
这样的课,大概有点儿严肃,有点儿沉闷。不知道学生们是否听得懂“弘毅”和“骨鲠”。“弘毅法师”,肯定是他们对这位唠叨老者的善意调侃。
弘毅法师不是沉闷的人。好酒,还喜欢吟诗。最让我惊讶的是,年近六十的人,提到老母,脸上每每泛起赤子之光。只要在周五碰面,总觉他心情特好。原因是,下课就要开车回乡下老家,陪老娘打牌,吃疙瘩汤。
法师去世,我去看望师母。师母说,那段时间,法师一直奔波于各大医院,给老娘求医问药。直到确定身体无碍,才放心把老人家送回老家。送走老娘的第二天早晨,法师说,累了,想歇歇,再没醒来。
法师走后,领导希望我接替他未完成的课程。我觉得责无旁贷。人生实在奇妙,不知道何时何地,就会遇到一些让你重新想想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人。法师是其中之一。每次上课,我都想念他。
二
“《论语》品读”,无非带着小朋友读读《论语》,顺便介绍一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我也希望像弘毅法师那样,给学生讲一些“道理”。同样的,我也遇到和他相似的困境:很多道理,若不反复唠叨,学生根本听不见。
没错,我发现自己面对一群乖得可怕的学生。他们乖乖地进教室,乖乖地坐着,乖乖地看着我,甚至乖乖地点头,除了和考试相关的东西,对一切道理,听而不闻。想让他们对两千多年前的往事发生兴趣,很难。
两年过去,我渐渐学会以小朋友的角度思考这件事:对陈年旧事毫无兴趣,不是他们的错。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不但陌生,而且和此时此地的生活无关。没人会对一个与自己完全无关的异乡兴趣盎然。人们只喜欢家,或者那些有可能成为家的地方。
后来,“论语课”,我只向小朋友推荐一本书:井上靖先生的《孔子》。这不是通常出现在大学课堂上的学术参考书,是本小说。多年以前,正是这部日本人写的小说,让我对一个遥远的往昔产生了家园之感。
家园感的意思是:我发现那里有很多我所熟悉的人,我所熟悉的痛苦、困惑;那里也有一些和我完全相异的人物,以及相异的痛苦、困惑;无论熟悉还是相异,于我,关系重大。
《孔子》书中的叙述者,名唤“蔫姜”,一个身份低贱的蔡国遗民。偶然的机会,他得以随侍夫子。夫子死后,他隐遁山林。小说开篇,蔫姜已是古稀之年。当时,孔门弟子凋零殆尽。好事者多方搜集孔门人物的嘉言懿行。鲁国“孔学探究学堂”的年轻人找到了蔫姜,求老人讲讲记忆里的孔子。
蔫姜的讲述,从蔡国的沦亡开始。亡国,是最痛彻的生活教育。大国之不仁,自不必谈。覆亡之弱邦,也无丝毫引人感慨之悲壮。蔡国君臣,即便在倾覆之中,也戒不掉阴谋和自相残杀。身为草民,唯一能做的,是一边受苦,一边看戏,看一场场的惨剧丑剧。
苦难中人,最易愤慨,也最易麻木。
蔫姜说,亡国宫廷正在举行哭灵仪式之时,百姓却无一人再为此类事情动心。把亡国当成命运承受下来的蔡人,活着,成了活着的唯一目的。
那段时光,能否活下去,也是孔门的难题。蔫姜第一次走进孔子,是在天地变色的雷雨之夜:
“鄙人与另两名伙伴,原本避雨于主屋旁边的柴房,因为雨漏得厉害,遂移往其他人所在的主屋。主屋虽也破旧不堪,所幸土间宽大,还不至于直接淋雨。而奔入主屋的刹那,鄙人看到了一幅异样的情景。
原来,夫子端坐靠近庭院的土间一隅,背后端端正正地坐着子路、子贡、颜回,以及自卫国随从而来的若干人士。每当电光闪现,端坐的这些人便明亮地浮现出来。鄙人从土间的一个角落里望着这幅情景。
就在这个雷电交加的夜晚,鄙人生平第一次明白过来,世上竟也有自己想都不曾想过的一种人。人不知其何所思、何所为,只知面对天摇地动的雷电与豪雨,既不思躲避,也不图保身。彼等自管端坐那里,坦然迎接风雨雷暴。要说在这趟旅次中,鄙人曾为此来路颇为不明的一行人所动,应是此刻。”
我跟小朋友说,如果你想了解孔子,最好不要把自己想象成孔子,你得把自己想象成蔫姜。
因为,蔫姜的痛苦、困惑,也是我们的痛苦、困惑。我们都不知为何而生,也都把活着当成活着的头等大事。
我们和蔫姜的唯一差别在于:在某个瞬间,他发觉世上有一群不同的人,无法理解,却渴望领会;而我们,自信地假定,所有人都是睡在上铺的兄弟。
三
不断提到蔫姜的时候,我想起了弘毅法师。或许,学生同样忍受不了我的唠叨,也偷偷送了我绰号:蔫姜。蔫姜,听起来远远不如弘毅法师响亮。正如我讲的课,也不如老先生那样字正腔圆,义正词严。
井上靖笔下的蔫姜隐遁山林,平凡乃至平庸地终老。这样的境界,无论如何谈不到“弘毅”、“骨鲠”。
当年的弘毅法师,念兹在兹的是士大夫的风概。在他看来,古典的士大夫,远比如今的学者官员可敬可爱。而古典士大夫的“弘毅”、“骨鲠”,通常展现于戏剧性的生活。蔫姜的生活,毫无戏剧性。他只是决定在乱世当中干干净净地走到最后。
正如一块干瘪的老姜,决不失掉姜的滋味。这未尝不是“弘毅”、“骨鲠”。有时我觉得,弘一法师就是一位蔫姜。但愿这不算对逝者的亵渎。
夫子死后,蔫姜又活了很多年。他不复制夫子的生活,也没有从夫子那里得到生活的公式。
对他而言,唯一真切的是,自打那个雷雨之夜后,生活再也不可能是件不严肃的事了。因为生活,不是活着的同义语。
在山村之中,蔫姜遇到一位饱受丧子之痛的母亲。一个下雪天,他陪母亲到远处山崖的庙堂祝祷。崎岖山路,他想起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教训。
但他觉得,“夫子不会责怪这个母亲和鄙人,反?狗路鹨宦诽嵝盐岬龋盒⌒慕畔卵健?rdquo;
我们总假定所有人都是睡在上铺的兄弟,对你有帮助吗?快把这篇优秀散文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