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解释: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曾于公元1084年游庐山,看到庐山的秀丽多姿,以及在观赏山景中受到的启发,写下了《题西林壁》七绝诗一首。这首诗共有四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正面看;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峰:山的顶端,形状尖而高;缘:因为,由于。
诗的大意是:正面望去高岭横空,侧面一看却成了峭拔的奇峰。随着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更是千姿万态,气象各不相同。雄伟的庐山啊,为什幺这幺难辨清你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是处在深山之中嘛!
后来人们就据此引出“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成语,比喻观察事物如果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就不能正确认识它的本来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造句例子:
1,我认识你这幺多年了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啊!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中国有句谚语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