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的案子,是一个不良少年的父亲被杀,很多证据表明凶手就是这个不良少年——非常理所当然。十二个陪审员,起初只有一个人提出不同意见,认定不良少年无罪和有罪的比例是1:11。经过一番波澜壮阔的“辩论”之后,陪审团意见大逆转,认定少年无罪和有罪的比例变成12:0。
“看过,干我们这行的,很多都看过这个电影,里面的推理很日常,但是非常精妙,所以我常说刑警是个细致活,必须对细节敏锐。我之前的领导,就是个对细节很神经质的人,他看问题的切入点,以及他关注的东西永远和我们有点不一样。他老了,退休了。他在位时很器重我,但我很惭愧,只学了他的皮毛。”
话头忽然转换,胡哥说:“我猜猜你想说什么。”
“嗯。”
葛蒙很清楚与这个人对话不同寻常,这和以前与黄龙腾不一样,但某些方面居然又一样。同样都是两个人在飞速转动脑子,想要更精确地表达自己,一种思维上的撞击,甚至是“较量“。
“十二怒汉里,不良少年杀死他的父亲,这个大家太能接受了,凶器,不在场证词,看上去再合理不过,一切证据都表明他就是凶手,无可置疑。里面有个老人作证,说听见两人在屋子里吵架,听见不良少年杀死父亲后,下了楼,大概意思是这样。那个老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出现在公众场合引起人们得注意,他没有什么重要性可言,他有这个机会出庭作证,他不愿说一些平淡无奇的话,他要引发人们关注,他要在报纸的头条新闻上,成为案件侦破的重要证人,所以他把他听到的东西夸大了。载兰花回家的士司机被我们千辛万苦找到,他很可能听到一些风声,即便没有,警方找,必然跟案子有关,他如果留意本地新闻,他很可能知道他载的那个女生是这起金融街7刀凶杀案的嫌疑犯,有了这个心理暗示之后,兰花脸上的一点点异常,在他那儿都会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