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女生被病魔蒙上眼睛 哈佛师生却对她睁大眼睛

 
天才女生被病魔蒙上眼睛 哈佛师生却对她睁大眼睛
2016-12-08 15:58:03 /故事大全

2011年5月末,杨佳被美国哈佛大学授予“校友成就奖”。“校友成就奖”设立于1997年,表彰在某领域做出重要贡献成就,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的杰出校友,迄今为止,只有19人获得该奖,香港特首曾荫权曾获得过此奖,而杨佳是获得该奖的中国内地第一人!

杨佳的履历上有着一张又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可是她的人生道路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别人很难想象,她如何取得现在的成就。

哈佛求学,见证一段非常罹难

杨佳出生自湖南长沙,父亲杨中信是中南大学的老师。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杨佳,天资聪颖,高一时便参加了高考,而且一举考入郑州大学英语系,19岁便教授大学二年级英语精读课,23岁从中科院研究生院毕业留院任教,并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

1999年那年,命运与杨佳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不知哪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的眼睛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原本五彩斑斓的世界,像升起了一片片的水气似的。很快,医生的诊断像巨石般重重砸向这个家庭:杨佳患上了“黄斑变性”眼疾,而且是不可逆转的。

心急如焚的杨中信立即带着女儿在全国各地遍访名医,草药与西药吃了不计其数,杨佳还承受了非常危险的球后注射等治疗,但奇迹最终没有发生。更让她绝望的是,随着的自己的失明,丈夫对她越来越冷淡,常常接连数月,借口忙于事业而不进家门,丈夫的态度让敏感的杨佳意识到,自己的婚姻很可能随着阳光与色彩一起溃散!她对父亲忧虑地说:“爸爸,如果有一天我的家庭破裂了,那我可怎么办?”杨中信鼓励女儿说:“不管前面是光明还是黑暗,还有爸爸在身边呢!”话虽然这样说,但杨中信的心里忐忑不安。

果然,翌年年底,杨佳的丈夫向她提出了离婚,并与之争夺起女儿的抚养权。由于法院在受理这起离婚案时,认定杨佳没有抚养女儿的能力,最终将年幼的孩子判给男方抚养。随后,杨佳的丈夫带着女儿不知所踪,那一段时间,杨佳承受着失明的威胁和失去女儿、家庭的痛苦。在父亲面前,她不止一次地落泪:“爸爸,你知道吗,我宁可失去双腿失去双手,也不愿失去光明!”

可贵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之下,坚强的杨佳并没有被命运击垮。2000年,经过刻苦努力,杨佳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准备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虽然哈佛大学十分欣赏杨佳的精神,但几近失明的她如何自理呢?校方提出了疑虑。

为了扫清杨佳求学的障碍,杨中信让杨佳的大姐去美国全程照顾杨佳。虽然自己的孩子马上高考,可是姐姐还是随了父亲的意愿,成为杨佳的“全职保姆”。

到了哈佛之后,杨佳发现这里的阅读量很大,老师每天要求的阅读量要达到500页,同学们都叫苦不迭,感觉到时间不够用,而对于杨佳来说就更难了,因为她事先必须把资料一页一页扫进电脑,之后再通过特殊的处理软件把内容读出来,这样一折腾,时间更是所剩无几。

得知这一情况后,杨中信经常通过电子邮件或是MSN来鼓励女儿。杨佳也深知,在这样繁重的课业面前,自己唯有拼取速度,她用学校提供的一台有特殊键盘的电脑,每上一门课就按下一个开关键,等同学帮她确认工作键的灯亮了后,她就飞快地打起字来,一堂课下来,杨佳的笔记就是一篇完整的讲义。她的听力更是由原来每分钟听200多个英文单词,提速到每分钟听400多个。

杨佳的刻苦博得了整个哈佛校园的尊重。当时,教授“领导艺术”课程的是肯尼迪学院最顶尖的教授大卫·戈根,他担任过从尼克松到克林顿4届美国总统的高级顾问。看到勤奋的杨佳,大卫·戈根对其十分欣赏,在他的课程即将全部结束的时候,他还特别请杨佳上台作最后的发言。

那天,面对众多期盼的目光,杨佳这样谈道:“我很欣赏美国黑人领袖马丁·

路得金的一句话:‘衡量一个人不要看他的肤色,而是要看他的品格。’从我身上你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人的性格,人们在遇到重大变革时,往往要经历一个从拒绝接受、否认现实,到自我接受、证实现实、接受现实的过程。就我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我15岁时上大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然后又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留校任教。疾病使我的视力减退至失明。这期间的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认为人一生的奋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与别人竞争,第二阶是与自己竞争。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杨佳精彩而赋有勇气的演讲赢得了满堂喝彩,掌声持续了整整三分钟。

努力付出终于有了收获。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杨中信亲自到场参加,他看到女儿上台时所有在场的师生不分年龄与肤色,全部起立为她热烈鼓掌,而女儿之所以受到如此隆重的礼遇,并不是她是唯一一位获得全院课程最高分A+的学生,而是,她是这个学位首位盲人获得者!如潮的掌声中,顿时让这位75岁的白发老人激动不已,巨大的幸福感与自豪感也涌上了心头,不过,想到回到国内之后,女儿的路还很长,一丝隐忧又不禁徘徊在他的心头……

父女相携,阳光与雨水一路同行

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杨佳重新拿起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教鞭。有一天早晨4点多,窗外还一片漆黑之时,杨佳便早早地起床收拾教案。这时,听到女儿房间的动静后,杨中信也赶紧起来帮助她。父女相对无言,在房间里整理着纸张和文件,只听见纸张磨擦的沙沙声。无边的寂静之中,杨佳的手突然停了下来:“爸爸,天什么时候才能亮呢?”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问题,可是,这却是从哈佛归来的女儿一生中难解的疑问,抬头望望窗外,杨中信的心变得无比的沉痛。

杨佳的视力不是突然消失的,而是像舞台上的大幕,一天天地向中间合拢,直到最后完全失明。杨中信深知,这种过程对体会过光明的女儿来说,更是一种煎熬。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其实,女儿考虑的并不是她自己,更多考虑的恰恰是父母此刻的感受。

有一次,杨中信在整理杨佳的房间时,发现她把所有的盲文书都藏了起来。原来,杨佳一直在偷偷地学习盲文,而这一切她并不想让父母知道。杨中信一下明白了,女儿所担心的是,父母如果看到女儿在用盲人物品,势必会在心理上产生暗示:女儿已经是一个残废人了。杨佳默默地做着这一切,只是让父母的心理上有一种安慰,她还是从前的那个健康的人,并没有任何的改变。抚摸着这些盲文书,杨中信的心里五味杂陈。

杨中信默默地将杨佳的盲文书原封不动地放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可是,现实毕竟是十分残酷的。由于没有任何经验,杨佳像个孩子一样只好从头学起,开始学穿衣、学吃饭、甚至是学走路,常常用吸管喝饮料时,一低头,吸管却戳到了眼睛;用盲杖探路时,走着走着,常常把自己给绊倒了;甚至有一次,杨中信一个没注意,女儿的脚竟然伸进了地铁站台与地铁列车间的缝隙里,他吓得连忙一把将她拉了过来。还有一次,杨佳拉开一个抽屉找里面的学习资料,往外拿的时候,其中的一本书掉到了地上,她俯身去捡再重新站起时,由于没有意识到抽屉是半开的状态,结果一下被插在上面的钥匙划中了额头,十几公分的口子又大又深,血一下溅满了杨佳的裤子与衣襟……

这样的次数多了以后,杨中信不禁为女儿担心起来,一天,他对杨佳说:“爸爸虽然岁数大了,但是眼睛却十分好用,从今往后,爸爸就做你的拐杖吧!”

可是父亲在一天天地苍老,杨佳怎么能增加他的负担呢?好多次,听到父亲收拾自己的东西时,不时地传来他的喘息声,杨佳便心酸不已。她想到,虽然自己不能帮助父亲,但是,她完全可以通过身体力行,来最大程度地减轻父亲的负担。

杨佳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本领,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每一堂课,杨中信都会坐在教室的一角,时刻等待着帮助自己,而一旦自己能够掌控课堂里的局面,就会让父女俩免去很多的烦琐与尴尬。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为了写好板书,她偷偷地在家里练习了成百上千遍,仔细地体会着左右手的配合。而语音教室里本是平面的操作台上,种种按钮也被她贴上了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胶布记号。此外,她还在上课时尽可能地多提问学生,并在心里默默地记住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声音,这样一来,她就能亲切地叫出提问题的学生名字。杨佳还练就出一种很不寻常的本领,在交流时,她会很专注地“注视”对方,而事实上,她是完全凭借听说话人的声音判断对方的位置。由于杨佳做得十分娴熟,许多新同学上了她的课后,还不知道她是一位盲人。

不过,杨佳很快便体味到父亲在身边的好处。在家里通往学院的那条林荫路上,常常有垂下来的树枝划伤杨佳的面部与双眼,为了让女儿不再受伤,他给女儿配了一副眼镜,另外,细心的杨中信还把家里的陈设都改为一律靠墙,这样就不会绊到她。杨中信还给她买来了各种各样的录音机,还在她身上配了一台迷你的小录音机,这样一来,有时有人打电话给她,她用录音机录下来就行了,而不用费事地在包里面翻找纸笔。

父女两人也有闹别扭的时候,有一次,父女俩在马路边等车时,一处很矮的马路牙子绊住了杨佳的脚,她的身体猛一趔趄,直直地扑倒在地,杨中信看到女儿身上磕满了泥土,膝盖也碰得青紫一片,心疼得无以复加。这时,公交车到了,有热心看出杨佳是盲人,便让出了一个座位,可是,杨佳却不忍心让老父亲在旁边站着。可杨中信知道,自己是出来照顾杨佳的,他怎么肯坐呢?争执中,两人都起了小脾气,结果谁都没有坐下,一直站到终点……

巅峰路上,深沉父爱永远相伴

由于父亲的悉心照顾,杨佳在研究生院将自己所讲的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杨佳的学生全部是博士生,因为她上课非常灵活,也从不照本宣科,她的课堂出现了学生爆棚的现象,容纳40人的教室,竟然有170多人争相报名。有一次,中科院外语部教学质量评估中,博士生们给她打了98的高分,学生们深情地写道:“杨老师,我们无法用恰当地言辞来形容您的风采,您的内涵如此丰富,您的授课如此生动,在获取知识外,我们获得了乐趣和做人的道理……”

受到巨大的鼓励,杨佳有了新的想法,这就是著书立说,失明前杨佳就想写一本《研究生英文阅读》。可是怎么写呢?杨中信先用厚厚的纸板给她做了书写框,杨佳在上边打盲文,结果因为用不习惯,字母打得叠在一起,像是缠作一团的毛线团一般。杨佳咬着牙重新打印着。为了写好书,她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夜晚12点以前从未睡过觉。

有天晚上,杨佳梦见自己写的书出版了,她高兴地举起自己的书在人流中叫卖:“看看我的书吧,我写得好极了,但我自己看不到,求求你们帮我看看吧。”叫着叫着她从睡梦中醒来了,于是,杨佳摸索着爬起来,将冰凉的书稿放在胸口上,泪水忍不住滚滚而下。

看到女儿瘦得皮包骨头,杨中信却从未阻止过,因为他十分清楚,女儿此刻正在与自己的命运交战,她不会放弃,也不能放弃。

为了锻炼杨佳的身体,让她顺利完成书稿,天气比较好的时候,杨中信有时会挽着她的手先走一两站地,然后再坐地铁。每当这时,杨中信都会体味到女儿那双冰冷的双手传递过来的温暖,这一时刻,父女常常轻快地走在甬石路上,内心里却充盈着难以言说的喜悦……

有一次,杨佳挽着父亲在学校门口散步时,恰好遇到了过去的两个学生,看到已经完全失明的杨佳,两个学生只说了一句:“老师,你怎么变成了这样了呢?”就站在学校门口痛哭起来。杨佳没有哭,她不停地劝着对方,并用笑容和他们告别。

“注视”两个学生远去的背影,杨佳对父亲说:“爸爸,虽然我不能选择人生,但是,我可以微笑着面对,这样你才能为我骄傲,对吗?”女儿的话,让杨中信在热泪中颌首。

2008年12月,中国残联派遣杨佳远赴纽约,竞选联合国为履行《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而新设置的“联合国权利公约专家委员会”委员,这次竞争一共有41个缔约国参加投票,23个候选人参加竞选。公约规定,首届委员会只能由12名专家组成,只有一半的候选人能够选上,而每一位候选人必须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票数才能当选,时间对于杨佳来说必须分秒必争。

那几天,她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个评委间为自己“拉票”,评委中有的是熟人,但大部分都不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缩短彼此的距离,她充分地运用了自己的语言优势,和欧洲西部的国家交流时,她用西班牙语,和非洲国家交流时,她则娴熟地进行法语会话……结果,杨佳第一轮便高票当选!

2009年2月,杨佳去日内瓦参加委员会首次会议时,发现委员会领导层竞选人选中,唯独没有亚洲人。会上的杨佳据理力争,用精湛的演讲和勇气赢得了满堂喝彩,最终当选为联合国权利公约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成为残权委副主席之后,杨佳的工作更加忙碌了,有一次,杨中信发现杨佳一整天只喝了很少的半杯水,便问她道:“小佳,你是不是不太舒服?怎么喝水这么少”杨佳支吾着说:“爸,我最近几天的嗓子不太好,喝水觉得有点痛。”杨中信听了信以为真。可是吃饭的时候,女儿却丝毫没表现出嗓子痛。杨中信明白了,女儿是害怕喝水过多,造成上卫生间的不便,有意在减少自己的麻烦。女儿的善解人意,让杨中信涌上无尽的心酸。

2011年6月的一天,杨中信继续坐在杨佳讲课的休息室旁,耐心地等待着杨佳下课。1个多小时之后,杨佳走下了课堂,杨中信连忙伸出手臂,挽着女儿在教室的走廊处略作休息。窗外阳光明媚,操场上彩旗飘飘,杨中信不由得有些伤感:“佳佳,今天外面很热闹,可惜……”杨佳打断了父亲的话:“爸爸,如今我已经觉得自己很幸福了,你看,YOUTH这个单词就是幸福的最好注解,第一个字母‘Y’就像一个稚嫩的芽苗,外界有阳光雨露的时候,它就会不断地向上,直到成为一棵绿树;‘O’则代表一个圆,我的心里一直在圆梦,只要是处在圆梦的过程,我就会永远有一种幸福感……”杨佳静静感受着阳光和微风,她没有说出口的唯一遗憾是作为一个母亲,她没有一天停止过对女儿的思念,如今女儿已经20多岁了,她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女儿一切都好。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